摘要:电影《731》作为一部聚焦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罪行的影片,其题材的沉重性不言而喻。然而,许多观众在观影后却表示,影片在诸多细节上的处理,让他们难以入戏,甚至感到出戏。
电影《731》作为一部聚焦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罪行的影片,其题材的沉重性不言而喻。然而,许多观众在观影后却表示,影片在诸多细节上的处理,让他们难以入戏,甚至感到出戏。
首先,影片中对“监狱”环境的呈现,成为了观众吐槽的焦点。有评论指出,片中的“监狱”环境太过干净整洁,物资供应也显得异常丰富充裕。这与观众对731部队受害者所处环境的想象大相径庭。尽管片方反复解释“这实际上不是监狱,而是一个实验室,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但这种解释似乎并未能完全说服观众。在观众看来,无论其官方定义为何,一个进行惨无人道人体实验的场所,其环境的压抑、物资的匮乏,都应该是电影着力表现的重点。过于“舒适”的场景,无疑削弱了历史的残酷感,让观众难以感受到受害者的绝望与痛苦。
其次,影片中儿童角色的形象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有观众犀利地指出,片中儿童的脸部“从头到尾滑嫩得跟鸡蛋一样”,这与他们所处的悲惨境遇形成了强烈反差。在731部队这样的人间炼狱中,受害者,尤其是儿童,理应是饱受折磨、面黄肌瘦的形象。然而,影片中过于“干净”的儿童形象,不仅让观众感到出戏,更被解读为是对历史残酷性的“美化”或“淡化”。这种处理方式,无疑触碰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底线,也让影片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再者,影片的剧情设定也未能幸免于观众的“火眼金睛”。有网友调侃,影片的片名干脆叫《姜武的救赎》或者《姜武越狱记》更为贴切。这反映出观众认为影片在叙事重心上出现了偏差,过于侧重个别角色的个人线索,而未能全面、深刻地展现731部队的整体罪行及其对受害者的深远影响。当一部以特定历史事件命名的电影,其核心剧情却偏离了事件本身,转而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或逃亡故事时,观众的失望和质疑便在所难免。
此外,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许多观众在观影前,对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抱有极高期待,认为他们会为影片增色不少。然而,观影后却发现,这些演员的戏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角色塑造不够丰满,未能充分发挥其演技。在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中,鲜活、立体的角色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的厚重感,引发观众的共鸣。而当重要角色沦为“工具人”或“背景板”时,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最后,影片在情节安排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观众直言,影片“想表达的很多,实际上2小时的电影,发苹果,擦地占了20分钟”。这种对无关紧要细节的过度描绘,不仅使得影片节奏拖沓,更让观众质疑其叙事效率。在有限的片长内,如何有效地剪裁、组织情节,将核心信息和情感准确传达给观众,是电影创作的基本功。而《731》在这方面的失误,无疑加剧了观众的不满。
来源:游戏时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