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大师解密:科幻电影的 “声音魔法”,原来声音这么会讲故事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2:49 2

摘要:当观众为《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嘶吼的引擎声攥紧拳头,为《银河护卫队》的宇宙音效屏住呼吸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让科幻世界 “活起来” 的声音,藏着电影工业的顶级密码。

当观众为《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嘶吼的引擎声攥紧拳头,为《银河护卫队》的宇宙音效屏住呼吸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让科幻世界 “活起来” 的声音,藏着电影工业的顶级密码。

2025年9月拍摄于浙江宁波象山。

9月18日下午,象山影视城数字棚内座无虚席,第二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科幻电影制作大师班在此开讲。第88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得主大卫・怀特,与国际电影制片人朱力围绕 “浸入未来,科幻电影的声音制作” 展开深度对谈,把这份 “声音魔法” 的秘籍公之于众。

此次对话的嘉宾阵容堪称 “梦幻组合”。主讲人大卫・怀特是影视声音设计领域的 “活字典”,从中国纪录片的实地录音到百部影视佳作的音效创作,他的职业生涯贯穿拟音、混音、音效剪辑全链条,《银河护卫队》《铁路劳工》等作品早已用声音征服全球观众。

与他对谈的朱力同样来头不小,作为醒客科技联合创始人,这位国际制片人不仅操盘过戛纳金棕榈获奖影片《小家伙》,更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影视新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精准切中当下科幻创作的核心命题。

“戏再好没有声音也是出不来”,朱力的开场提问直击行业共识。大卫・怀特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声音设计不是简单的‘配背景音’,它是电影的‘心理学家’。”

在他看来,声音设计的核心是 “为故事服务,为角色而生”。不同于专注开门关门等具体动作的声音剪辑,声音设计需要构建完整的声音生态:“我们必须先搞懂角色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恐惧,才能用声音让观众‘听见’他的内心。”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声音创作就是最好的例证。为塑造麦克斯 “濒临疯狂” 的人设,大卫团队没有用直白的嘶吼,而是通过引擎轰鸣的变调处理、环境音的刻意失真,让观众从听觉上感知角色的精神状态。“环境音就像舞台剧演员的衣服,少了它,角色就像裸奔在真空里。” 他的比喻引得全场会心一笑。

互动环节里,“小预算电影如何做好声音” 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大卫・怀特给出了实在建议:“预算有限就精简团队,与其10个人做平庸的音效,不如3个人打磨核心声音细节。”

他进一步拆解了不同场景的声音设计逻辑:电视内容的观众可能身处嘈杂客厅,必须让对白和音乐 “跳出来”;而电影院是可控的 “声音实验室”,哪怕是细微的呼吸声、衣物摩擦声,都能成为打动观众的利器。“在影院,我们能精准预判观众的听觉反应;但电视端,你永远不知道隔壁是否在装修。”

当话题转向VR/XR 等新技术,大卫・怀特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以科幻剧《遥远星际》为例:“我们为飞船设计了‘呼吸声’,88 集里这个声音贯穿始终,观众一听到就知道‘回到飞船了’。” 在他看来,虚拟现实的声音更需 “构建世界”,“就像游戏一样,声音要成为观众定位环境的潜意识线索。”

活动尾声,大卫・怀特主动提起对中国科幻的向往:“一部电影的声音设计至少需要6个月打磨,我期待能找到愿意沉下心讲故事的中国团队。”

​这份期待与电影周的初衷不谋而合。据悉,本届北纬30°科幻电影周还邀请到亚历克斯・普罗亚斯、王红卫等中外大咖坐镇创作大师班。从声音设计到全流程创作,这场行业盛会正搭建起交流桥梁,让国际经验与中国创意碰撞出火花。

正如大卫・怀特所说:“好的声音能让科幻世界从‘看得见’变成‘走得进’。” 当这些声音秘籍落地中国科幻创作,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影院里听见属于中国的 “宇宙之声”。

来源:寒残一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