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公布了与王家卫的对话录音,直指自己参与了《繁花》的剧本创作,并被实际使用。 录音中,王家卫甚至表示,担心秦雯没时间消化,让古二直接写台词,他来“补进去”。 这段录音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繁花》背后隐藏的冰山一角。
《繁花》落幕,余波未平! 一场关于署名的风暴,将王家卫、秦雯和一位名叫古二的渐冻症编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究竟是艺术创作的罗生门,还是影视圈内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本以为剧方澄清、秦雯辟谣后,这场风波会逐渐平息。 古二的一记重锤,再次引爆了舆论场。
他公布了与王家卫的对话录音,直指自己参与了《繁花》的剧本创作,并被实际使用。 录音中,王家卫甚至表示,担心秦雯没时间消化,让古二直接写台词,他来“补进去”。 这段录音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繁花》背后隐藏的冰山一角。
按照常理,古二至少应该获得编剧之一的署名。 可现实却是,他只得到了一个“前期责任编辑”的头衔。
这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代写”? 剧方声明中,最后一集片尾字幕是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感谢。 但眼尖的网友却发现,与第一集相比,片尾竟然多了4个人名,其中还包括2名编剧助理。
更令人咋舌的是,《繁花》剧组竟然配备了2名前期责任编辑、1名责任编辑和1名文字编辑。 这6个人,难道都是为秦雯这位“唯一编剧”服务的? 片头醒目的“编剧:秦雯”字样,更是刺痛了无数人的眼睛。
在多人参与创作的情况下,将秦雯列为“唯一编剧”是否合理?尤其是在古二贡献了大量创意的情况下,这难道不是对其他创作者的变相剥削? 更有人爆料,秦雯在业内风评不佳,长期存在洗稿争议,但凭借强大的人脉,始终屹立不倒。 甚至有传言称,她早已与王家卫达成默契,《繁花》剧本只能由她一人署名,要在影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终,秦雯凭借《繁花》斩获大奖,却只字未提其他创作者,仿佛剧本真的由她一人独立完成。 “我要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像极了某些人在职场上不顾他人感受,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嘴脸。
“在莫高窟、在马尔代夫、在不丹……”,秦雯在访谈中不忘“卖惨”,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创作。 当其他编剧还在剧组熬夜改稿时,她却能在王家卫的剧组里“旅行办公”。这不禁让人质疑: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凡尔赛”和影视圈乱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爆料,编剧行业确实存在诸多乱象。
一些小编剧前期甚至要免费写稿,但一旦项目通过,就会被无情替换。 有人脉、有背景的大编剧高高在上,独享荣耀,而小编剧只能在底层挣扎,甚至连应有的署名权都难以获得。
古二的遭遇并非个例。 他毕业于中戏和纽约电影学院,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却依然难逃被“压榨”的命运。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新人、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影视圈的光鲜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 文艺创作的重心,永远应该放在“创作”二字上。
如果任由行业乱象滋生,只会让投机取巧者得逞,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长此以往,谁来为观众创作出真正的好故事? 署名之争,争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创作者的尊严和价值。
影视行业,不能变成“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场。 影视圈的“潜规则”何时休?是时候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局面了。
相关协会和监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自觉抵制行业乱象,为有才华的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曾无意中成为了“帮凶”?你认为,影视剧署名权应该如何界定,才能更好地保护每一位创作者的权益?
来源:奇奇乐娱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