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31》本该呈现的苦难被“艺术滤镜”模糊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2:41 2

摘要:《731》公映前,导演赵林山曾言要“跳出苦难叙事,转向对人的凝视”。可当观众坐在影院里,看到的却是整洁得像疗养院的牢房、甚至称得上“营养搭配”的膳食,是日本女军官与孕妇间透着暧昧的“温情”互动,是中药房里穿和服的女孩朗读书籍的唯美画面,直到这时才懂,所谓“凝视

《731》公映前,导演赵林山曾言要“跳出苦难叙事,转向对人的凝视”。可当观众坐在影院里,看到的却是整洁得像疗养院的牢房、甚至称得上“营养搭配”的膳食,是日本女军官与孕妇间透着暧昧的“温情”互动,是中药房里穿和服的女孩朗读书籍的唯美画面,直到这时才懂,所谓“凝视”,不过是隔着毛玻璃的窥探,连苦难的轮廓都没看清。

历史档案里写得明明白白:冻伤实验中,受害者要在零下30度的室外被反复浇冷水,直到肢体坏死脱落,电影里却只简化成一声轻描淡写的断裂声;母婴实验里,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的本能,被处理成三分钟模糊晃动的光影,远不如某购票平台“建议家长陪同观看”的提示来得触目惊心。当幸存者家属颤抖着恳求“别美化啊,我哥被开膛破肚时,喊的只是‘妈,疼’’,银幕上却正用柔光镜头慢放日军食堂里锃亮的精致餐具。这种错位像一把钝刀,不是瞬间扎疼人,而是慢悠悠切割着观众对历史本该存有的敬畏。

艺术化表达从不是历史题材的禁区。《辛德勒的名单》里那抹穿透黑白的红衣、焚尸炉前漫天飘飞的灰烬,都是用美学承载苦难的典范。但斯皮尔伯格的黑白镜头里,始终裹着血的温度:那些堆积如山的眼镜、行李箱,比任何直白的暴力画面都更锋利,一下刺穿人性的伪装。可《731》的问题,恰恰是用错了这把“刀”,冻伤实验的残酷,被替换成“越狱式”的紧张配乐;活体解剖的暴行,被简化成轻飘飘的符号化隐喻;连“马路大”(731部队对受害者的称呼,意为“材料”)的编号,都被赋予了浪漫化的宿命色彩。这种精心设计的“艺术感”哪里是在铭记历史,分明是给历史灌了麻醉剂。观众在豆瓣直言“看得像哈利波特飞檐走壁”的荒诞,在所谓“人性救赎”的叙事里找不到半分真实的痛感,只剩被商业套路拆解得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

导演说“血腥画面再逼真,也比不上观众的想象”,可他忘了,731部队的暴行从来不需要想象来填充。美国解密档案里冰冷的实验数据、哈尔滨罪证陈列馆里生锈的刑具、幸存者皮肤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每一样都是比任何艺术加工都更有力的叙事。34年前牟敦芾的《黑太阳731》虽因极端写实引发争议,却至少让观众记住:“马鲁达”(即“马路大”)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是会疼、会哭、会绝望的活生生的人。而这部号称“耗时十年打磨”的《731》,却把实验室变成了密室逃脱的舞台,把受害者的抗争简化成英雄主义的爽文套路,甚至让日本军官露出“人性微光”的暧昧表情。这哪里是“艺术克制”,分明是对历史重量的怯场,连直面真相的勇气都没有,谈何“对人的凝视”?

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影院内外的对比里:当中国观众为混乱的叙事困惑时,日本网友却在推特上刷着“希望731在日本上映”的热搜。有日本高中生在留言里写:“教科书上只写了一行‘战争带来了痛苦’,可我想知道,那痛苦到底长什么样。”这份对真相的渴求,反倒衬得影片格外怯懦,它既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直面黑暗的魄力,也没有能力用艺术留白唤醒良知,只能在“历史的严肃性”和“商业的娱乐性”之间反复横跳,活像一场尴尬的摇摆舞。至于网友诟病的“樱花印章”“山笠节科普”,更像是创作者在历史题材里夹带的私货,让本该聚焦苦难的镜头,突然跳成了莫名其妙的异域风情片段。

历史题材的重量,从不是靠华丽的镜头语言就能扛起来的。衡量一部731题材作品的标准很简单:它能不能让观众走出影院后,还清晰记得那些在实验日志里被记作“材料编号”的,曾经都是和我们一样有温度、有痛感的生命。而这部号称“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最终却用“艺术滤镜”模糊了历史最锋利的棱角。这或许并非恶意篡改,却赤裸裸暴露了创作者面对沉重历史时,那份难以遮掩的能力匮乏,当幸存者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任何“过度美化的表达”,都是对“历史记忆”最轻慢的伤害。

来源:综影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