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午风云》系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林农执导。1960年4月,该片在大连开机拍摄,历时两年完成制作,并于1962年在全国上映。此片为银幕之上首次再现北洋水师于甲午海战中奋勇抗击日本海军之壮举。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群体中激起强烈反响,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影
影片《甲午风云》
剧本创作始末及背后的故事
影片《甲午风云》
以下视频为影片《甲午风云》中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驾舰撞向日舰“吉野”为国捐躯之悲壮一幕。
《甲午风云》系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林农执导。1960年4月,该片在大连开机拍摄,历时两年完成制作,并于1962年在全国上映。此片为银幕之上首次再现北洋水师于甲午海战中奋勇抗击日本海军之壮举。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群体中激起强烈反响,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影片结尾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毅然驾舰撞向日舰“吉野”,最终为国捐躯的那一幕悲壮场景,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64年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该片荣膺故事片奖。遗憾的是因当时的“运动”,致使该届百花奖未能颁发,剧组与演员也与此项荣誉失之交臂。
1960年4月《甲午风云》在大连开拍
本文将讲述《甲午风云》剧本创作始末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剧本创作始末
1958年,上影厂拍摄的那部历史影片《林则徐》引起了轰动。1959年,长影厂决定拍一部对标《林则徐》的历史影片,选材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重要事件“甲午战争”。上影的《林则徐》拍的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突出的是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长影要拍的却是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海战,突出的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该片剧本为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向国庆10周年献礼集体创作。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剧本的执笔叶楠竟是北海舰队一名潜艇工程师,而并非圈内人。创作于1958年启动,初名《甲午海战》。原剧本为整个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叙述,剧情从牙山之役起始,历经黄海大战,一直延续至威海失守的终局。
暮年叶楠
为谨慎起见,1959年5月,长影先将该剧本发表在旗下的《电影文学》杂志上,以试探各界反应。结果读者反响热烈,纷纷来信称赞。在此鼓励下,海政文工团话剧团率先将其改编为话剧《甲午海战》上演,受到戏剧界和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被称为“近代史题材创作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这一“投石问路”所引起的热烈反响,坚定了长影将《甲午风云》搬上银幕的决心。1960年末,叶楠被借调到长影,住进“小白楼”开始剧本修改工作。为使剧本达到拍摄要求,厂党委决定请曾执导《上甘岭》的资深导演沙蒙参与剧本的修改。因彼时的他已被划为右派,故只能是幕后的艺术顾问,不挂名地指导剧本修改和后续分镜头工作。
话剧《甲午海战》-海政文工团话剧团
或许是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的政治敏感性,沙蒙的指导方式极为独特。每次叶楠将修改后的稿子送给他修改后,他只是用铅笔在认为要思考或修改的地方画一道,这就是“意见”了。所幸叶楠逐渐适应了沙蒙这套似乎是猜谜语式的修改路子,剧本的修改还是顺利地走了下去。沙蒙唯一留下的文字仅仅是在剧本第一页用铅笔写下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十个字的眉批。其实,这不过是老子的一句名言。但正是这十字箴言,却深刻概括了影片应有的精神内核,极大地激发了叶楠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使他把握住了修改的方向。叶楠对原剧本的修改主要体现在,浓缩事件,突出人物。他将原剧本对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叙述,浓缩到黄海海战这一局部战场,重点刻画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击吉野、壮烈殉国的情节,使剧本更精炼,人物更突出。
沙蒙
在50多个日日夜夜里,叶楠潜心修改了两遍剧本。吉林省委亲自主持了对新剧本的审查,且由叶楠一字一句地将剧本读给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吴德和宣传部长宋振庭听。这种“读剧本”审查的方式在电影圈里实属罕见。好在剧本读完了,审查也就通过了。审查结果的评语中的三个“了”尤其引人注目,即“事件集中了,人物突出了,主题更鲜明了”。
吴德
二、辉煌之下,亦留遗憾
然,剧本创作中,受政治环境的干扰,曾出现过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执。如为给人物泼加更多的政治色彩,竟置史实于不顾。如执意要将邓世昌塑造成资产阶级革命家,要求邓世昌在大战前就认识到了封建清廷的腐朽并与之决裂,并让水手王国成回到渔村发动农民起义。如此荒诞不经的胡乱指挥,不仅遭到了叶楠的抵制,也令导演林农无法接受。但迫于政治压力,又不得不作出妥协。无奈之下,林农不得不在影片的结尾,拍了邓世昌授意王国成揭竿而起和王国成带领渔民起义这个两个场景。但不知何故,在影片公映后,这两个场景并未呈现在观众眼前。
导演林农
在剧本及后来的影片中,剧本中出现主要人物的姓名,皆采用真名实姓,几乎全然与历史人物相符。如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方伯谦、伊东祐亨...... 即使是那个小人物水手王国成,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然,剧本中所展现的诸多情节,与史实相较,却是谬误迭出。如:
《甲午风云》剧照-丁汝昌和李鸿章
邓世昌因直言进谏而被李鸿章革职查办,在历史记载中并无此事。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定远”旗舰管带刘步蟾挂错信号导致北洋舰队阵型错乱,纯属无中生有之谈。
穿甲弹内填沙土配重是当时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却被视作偷工减料之举。
《甲午风云》剧照-炮弹中全是沙子
日舰“西京丸”被致远舰击沉一说,实则该舰并未被击沉。
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海军中将竟错误地出现在“吉野”舰上......
《甲午风云》剧照-在“吉野”舰上的伊东佑亨
然,其中最大败笔有二:
1、邓世昌与致远舰结局
影片结尾中展现的剧情是,致远舰弹药耗尽陷入绝境,官兵高呼“撞沉吉野”誓与其同归于尽,致远舰中被鱼雷击中后沉没。然,这却与史实大相径庭。首先,致远舰在沉没前已遭重创,舰体倾斜,且其火炮多数被击毁或失效,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但舰上弹药尚存,仍坚持开炮直至沉没。其次,致远舰追击的并非“吉野”,而是日军旗舰“松岛”。一来,“吉野”根本不在致远舰的作战方向上,致远舰当面出现的为日军旗舰“松岛”。二来,致远舰最大航速仅18节,而“吉野”航速可达23节,即使是追击“吉野”,也不可能追上。反观最大航速只有16节的“松岛”,致远舰还是有希望与其相撞的。第三,致远舰沉没的原因并非被“松岛”发射的鱼雷击中,而是其舷侧鱼雷发射管被日舰炮火命中,引发管内鱼雷殉爆,或锅炉被击中所致。
大东沟海战双方舰队阵型-致远舰当面为“松岛”
造成这一结局之原因在于,剧本编写与影片拍摄的那个特定年代,甲午海战的诸多关键史料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系统的整理以及严谨的考证。诸如中日双方详尽的战斗记录、海军技术细节的深入考证等内容,皆处于待探究的状态。彼时的编剧和导演采用了当时被广泛接纳的“常识”,也就是在民间早已广泛流传的邓世昌率部“撞击吉野”以及致远舰“被鱼雷击沉”的说法。这样的结局编排,的确发挥了凸显邓世昌及北洋水师官兵在绝境之中,秉持视死如归的精神、慷慨赴死的气概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结局不仅为广大观众所认可,而且还收获了诸多赞誉。
邓世昌
2、民族英雄刘步蟾竟成了反派人物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定远”旗舰管带刘步蟾,其职务相当于北洋水师的“参谋长”,其作用远在邓世昌之上。他不仅是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左膀右臂,更是一位在抗敌御侮中英勇无畏、最终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在黄海海战中,刘步蟾果敢地指挥定远舰率先开炮,迎击来犯之敌。在威海卫战役的艰难困局里,他毅然决然地自沉军舰并壮烈殉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舰亡与亡”的铮铮誓言。然,在影片中刘步蟾却被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阴险狡诈,并陷害邓世昌的负面形象。影片《甲午风云》的编剧和导演之所以如此编排,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定远”旗舰管带刘步蟾
首先是对刘步蟾这个人物的历史误读。编剧和导演采用了时任北洋水师总教习汉纳根的顾问泰莱回忆录《在中国前线》一书中,对刘步蟾的相关描述与评价。由于泰莱与刘步蟾存有个人私怨,故而在书中编造了刘步蟾在海战中“擅改队形”“临敌丧胆”等虚妄之语。1931 年,此书被翻译引入中国后,这类诋毁刘步蟾的言论竟被片面宣扬,进而成为主流观点。此外,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出于打压淮系势力的目的,也曾对刘步蟾进行污蔑,称其“庸懦无耻”“匿伏舱内不出”。而这些官方档案在早期研究过程中被过度倚重采信。
《甲午风云》剧照-刘步蟾诋毁邓世昌
其次是编剧和导演在创作中,太需要构建“投降派”与“主战派”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将刘步蟾视为一个反派人物,既能深刻反映出清廷官场的腐败无能,又能有力突出邓世昌的英雄形象。事实证明,这种正反对立冲突所营造出的戏剧效果,着实为影片增色不少。
《甲午风云》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毋宁说是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图腾。回首其创作历程以及银幕内外的种种故事,着实令人感慨良多。当年的创作过程,堪称一场集体智慧的艰难远征。编剧和导演需在时代的框架之中,竭力探寻艺术表达的微妙空间,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性的细微刻画之间,审慎权衡,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影片上映后,其效果堪称震撼,对几代国人的历史观与爱国情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令亿万观众为民族的悲壮命运而扼腕叹息,也因英雄的不屈精神而热泪盈眶,极大地凝聚了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然,辉煌之下,亦留遗憾。出于时代局限与艺术加工的需要,影片中一些有悖史实的处理方式,在如今看来不免令人唏嘘不已。这些“谬误”无疑是显现了对那段历史的片面认知,若能在尊重史实与艺术渲染间找到更完美的平衡,这部杰作的历史厚重感或将更为圆满。《甲午风云》是一部在时代条件下诞生的杰作。我们感慨其创作之艰辛,致敬其艺术感染力之磅礴,同时也为其留下的历史遗憾而深思。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
来源:心若沉浮安之若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