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9月,导演蔡楚生率三十多人的摄制组前往浙江象山石浦渔村,包括主演王人美、韩兰根以及配乐人员聂耳等。他们原本计划准备工作一个多星期,却因阴雨天气被困,在当地逗留了一个多月。剧组人员住在金山、浦江两旅社,每日早出晚归,到东门岛、火炉头等渔民茅棚区体验生活
《渔光曲》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也是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 。
1933年9月,导演蔡楚生率三十多人的摄制组前往浙江象山石浦渔村,包括主演王人美、韩兰根以及配乐人员聂耳等。他们原本计划准备工作一个多星期,却因阴雨天气被困,在当地逗留了一个多月。剧组人员住在金山、浦江两旅社,每日早出晚归,到东门岛、火炉头等渔民茅棚区体验生活,感受渔民的疾苦与海上作业情况。
剧组在石浦租船拍摄,海上风浪大,船只颠簸,摄影周克出海后因身体不适吐得起不了床,拍摄的镜头很少。为了更真实地呈现渔民生活,王人美跟着渔家姑娘学习摇单橹船,胳膊练肿了也未停下,最终将渔家姑娘的形象演绎得十分生动。
影片配乐之初,任光谱写的《渔村之歌》因旋律太过优美,与影片基调不符未被采用。后来,任光与蔡楚生深入渔民生活,任光带着对渔民生活现状的悲悯与愤怒,创作出了《渔光曲》,其旋律与影片中渔民的悲惨命运相得益彰。
拍摄过程中,有演员水土不服病倒,聂耳便客串了一名落海的渔民。此外,聂耳还会在剧组举办的晚会上,将自己的脸涂黑,自称“非洲博士”,又唱又跳,缓解大家拍摄的艰辛和忧愁,成为稳定军心的“定海神针”。
1934年6月14日,《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连映84天,场场爆满,创造了当时的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该片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荣获“荣誉奖”,是中国首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