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越狱!《731》是向地狱宣战,是国人的不屈反抗与自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2:59 2

摘要:“《731》就是套用历史的‘越狱故事’”——最近刷到一些对《731》影片内容的这类概括,总觉得格外刺耳。把731部队受害者的抗争简化成“越狱”,看似贴合“逃脱”情节,实则抽离了历史语境,把沉重的抵抗矮化成了通俗的类型片桥段。

“《731》就是套用历史的‘越狱故事’”——最近刷到一些对《731》影片内容的这类概括,总觉得格外刺耳。把731部队受害者的抗争简化成“越狱”,看似贴合“逃脱”情节,实则抽离了历史语境,把沉重的抵抗矮化成了通俗的类型片桥段。

首先要明确的是,731部队里从来没有“囚犯”,只有被物化的受害者。监狱的本质是对违法者的惩戒,可这里关押的全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学生、匠人,甚至老人和孩童。他们没犯任何过错,只是因为日军需要“实验材料”,就被贴上了“马路大”的标签——在日语里,这是“原木”的意思,意味着可以随意切割、焚烧,毫无人格可言。

影片对这一细节的还原极具冲击力:特设监狱的登记册上只有编号没有姓名,解剖室的黑板写着“材料编号”与“实验项目”,日军士兵谈论受害者时,张口就是“那根原木”。

更令人窒息的是,日军给牢房铺瓷砖、配马桶,餐车摆着苹果鸡蛋,看似“人道”的背后全是算计——洁净环境是为了避免“实验样本”被杂菌污染,苹果果酸能抑制口腔细菌,鸡蛋补充蛋白质,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合格地”接受下一轮细菌注射、冻伤实验或活体解剖。当人被彻底剥夺“人”的属性,“监狱”的定义便不成立,“越狱”更是无从谈起。

所谓的“逃脱”,也绝非“越狱”式的功利性逃亡。电影里主人公王永章的两次挣扎,没有一次是精心策划的“越狱行动”:第一次趁日军换岗藏起实验记录,是怕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罪证被销毁;第二次在移送途中挣脱束缚,是不愿像牲口般被拖去解剖台。这不是为了“逃出牢笼”,而是为了在至暗的地狱里寻找一线光明——哪怕只剩微小的逃生希望,也绝不甘心沦为任人宰割的“物品”。

这与史料记载的真实情况高度契合。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在研究中发现,受害者在被严格监管的环境下仍然极力反抗求生:偷偷损毁实验仪器、隐瞒身体反应、传递日军动向信息。曾有史料提及,一名受害者在被推进解剖室前,用藏在袖口的铁片划伤日军,最终被乱枪打死;还有人在押送途中纵身跳入松花江,哪怕明知下游有岗哨也不愿回头。这些举动从不是为了“成功逃脱”,而是用生命宣告:绝不屈服于暴行!

影片刻意避开了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也拒绝了类型片的“越狱爽感”。拍摄实验场景时,镜头多采用冷静的固定机位,通过日军的冷漠对话、冰冷的实验数据、空牢房的沉默留白传递绝望。导演在采访中也表示不想靠戏剧冲突博眼球,而是让真相本身说话。正如影片英文名《EVILUNBOUND》所传递的,“无界”的不仅是罪行,更是真相冲破谎言的力量,而那些“逃脱”尝试,本质是让真相“逃出”黑暗的努力。

如今仍有声音将抗战题材影片等同于“煽动情绪”,可当银幕上,被称作“原木”的人用最后一丝力气咬向侵略者,母亲用身体护住孩子挡住针管,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情绪输出”——这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

我支持只要亲自看过完整影片的观众,都有发表自己对影片看法的自由。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别再用“越狱”这种片面的概括方式轻慢这段历史了。电影《731》里受害者的每一次挣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暴行的反击,对真相的坚守。我们要看的不是一场“逃亡大戏”,而是要记住:那些在地狱里向生的灵魂,从来没有屈服过。这不是娱乐片,是沉甸甸的历史,是我们必须铭记的民族风

来源:南柯一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