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片子上映前挺被看好的,讲的是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留下的房子走到了一起,一路吵吵闹闹、又彼此理解,听上去挺有趣的。
这部刚上的电影《轻于鸿毛》,网上许多人都觉得拍的“啥也不是”。
其实这片子上映前挺被看好的,讲的是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留下的房子走到了一起,一路吵吵闹闹、又彼此理解,听上去挺有趣的。
而且阵容也不差,有宋佳、有佟丽娅,再加上它还被很多人拿来和之前大火的《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相提并论,谁都以为它会成为9月的黑马。
可没想到,首日排片比 20%、票房产出 6%,电影上映一周,票房连2000万都没到,豆瓣评分也才6.4。排片不少,观众却不买账。
故事一开始,一个男人跳海了,留下了老婆、前妻,还有一套没过户的房子。前妻李鱼和现任沈飞鸿就因为这房子见了面,谁都不服谁,一开始火药味十足。
听上去是不是又要演“大婆打小三”的戏码了?但导演偏不这么拍。
李鱼跑到沈飞鸿家里,说要教训她,结果发现她正被讨债的围住。李鱼立马换了个套路,张口就演起了“正宫娘娘”,替她把债主吓走了。
这场戏特别有意思。看起来是情敌对峙,其实是女人帮女人脱困。
更妙的是,那些旁观的男人根本没怀疑。因为他们早就默认女人之间一定是充满恶意的。导演就是利用了这个刻板印象,反过来让女性角色变得更聪明、更有主意。
营造出了一种“你以为我在争,其实我在救”的反转。比起那种情绪爆炸的桥段,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智慧,反而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再说说那个男人——钟实。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钟实,一个让两个女人命运交错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出镜。导演干脆让他“隐身”了。
但他并没被抹去。他是沈飞鸿生活的中心,也是李鱼过去的牵挂。两个女人因为他相遇,但最后的故事,却不再围着他转。
这就跟《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个从不露脸的老爷有点像。只不过,《轻于鸿毛》更进一步——它把“男人是主角”的逻辑直接推翻了。
电影想说的是:男人,不再是剧情的主线,他只是一个背景。而真正的主角,是两个曾经围着他转的女人。
宋佳在这片子里的表现也很容易被拿来和《好东西》里的“王铁梅”对比。
一个是治愈小叶的“王铁梅”,一个是陪沈飞鸿一路成长的李鱼。两个人物都不完美,都有伤口,但都有能力去影响别人。
也难怪不少观众说,《轻于鸿毛》像《好东西》的“平行宇宙”。确实有点像,甚至有些台词、节奏都很熟。但你要说它是拙劣模仿,也不完全公道。
它不是在重复“王铁梅”,而是在延续那种“女性帮女性”的路线。
只是这一次,情绪没那么激烈,冲突也没那么大。李鱼不是来拯救谁的,她只是陪沈飞鸿一起,把各自的心结一点点拆开。
那为啥它没火呢?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它不够“爽”。
现在很多女性题材电影,都很强调情绪。观众进场是想看到扳倒渣男、打破规则、活出自我。但《轻于鸿毛》没有这些。
沈飞鸿是个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的人,长大后也一样。她的兴趣、梦想、主见,全都被压得死死的。她不是不知道自己过得不开心,只是她习惯了“别惹事”。
李鱼看上去火爆,其实心里也有“结”——儿子的意外、照顾前婆婆的责任,还有对前夫的那点余温,全都压在她肩上。
她们的成长,不是“觉醒”那种雷霆万钧,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前走了一步。
这一步,不显眼,但对她们来说很重要。
可观众不一定愿意陪她们慢慢走。男观众怕被虐不入场、女观众因不够彻底不满足。这也是《轻于鸿毛》没能火起来的原因。
《轻于鸿毛》这部电影,可能节奏慢,情节松散,有些表达也不够精准。但它并不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它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告诉我们:女性的成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能迈出那一步,就已经很难得了。
这不是“大女主”的故事,而是“小女主”的尝试。她们“不必杀伐决断、爱憎分明,有勇气向前迈出一步即为可贵”。
在“爽文式”女性故事扎堆的今天,《轻于鸿毛》选择了另一条路。女性主义电影才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女性叙事可能需要多元尝试与宽容审视。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