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斯林军队迈着沉稳的步伐,在沙漠天际线处缓缓显现。他们手持各式旗帜,旗帜之上,重复的阿拉伯字符清晰可见——阿拉伯文书写顺序为从右至左,首个字符对应英文“a”,第二个对应“l”,第三个亦为“l”,第四个对应“ah”,组合而成“allah”,音译为“安拉”,意译
“穆斯林军队迈着沉稳的步伐,在沙漠天际线处缓缓显现。他们手持各式旗帜,旗帜之上,重复的阿拉伯字符清晰可见——阿拉伯文书写顺序为从右至左,首个字符对应英文“a”,第二个对应“l”,第三个亦为“l”,第四个对应“ah”,组合而成“allah”,音译为“安拉”,意译为“神”。在他们的信仰中,真主安拉会庇佑军队,使其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青蛙刀圣,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天国王朝》这部影片。该电影是雷德利·斯科特为数不多不刻意掩饰、鲜明传递个人强烈思想的作品,若以更直白的表述来说,便是“融入个人立场与观点”。
影片中,他尖锐批判了十字军历史上,天主教皇借宗教名义煽动民众发动战争的行为;同时,在情节与对话的细节间,也清晰地传递出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
那么他具体是如何表达这些思想的呢?我发现了一个鲜少有人留意的细节,今日便为大家拆解分析,我们将结合剧情解说与思想解析同步展开。
上期我们提到,圣殿骑士团对阿拉伯商队实施了无差别杀戮,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萨拉丁,他随即派遣大军进攻卡拉克。贝里昂赶到当地支援,为争取时间等待耶路撒冷主力军抵达,主动率领队伍正面迎击萨拉丁的先锋队。
这场战斗双方实力差距极为悬殊,贝里昂能否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为己方争取到一线生机?接下来,我们便正式开启今日的解说内容。
奇迹并未出现,贝里昂所率队伍很快便战败撤退,但敌军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将陷入昏迷的贝里昂抬至一位将军面前。贝里昂缓缓抬头,发现眼前之人竟有几分眼熟——此人正是他初到圣地时遇见的两位阿拉伯人中的一位。
当初相遇时,贝里昂反击杀死了其中一人,对另一人则手下留情,待抵达耶路撒冷后,更是将其释放。他此时才知晓,这位被自己释放的阿拉伯人有着隐藏身份,实为萨拉丁的部下。
这位将军对贝里昂说道:“善有善报,你当初饶我一命,今日我亦放你一马。我劝你不必再返回营地,因为我的主人萨拉丁已亲率大军前来,十字军必定难以抵挡,此战必败无疑。”
只见这位将军身后,出现了一片乌压压的人群,他们手持各式旗帜,正缓缓向这边行进。就在此时,贝里昂身后也隐约浮现出密密麻麻的人影——耶路撒冷的主力军已然赶到。
双方军队在卡拉克城堡前方的开阔空地上相遇,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镜头并未采用复杂花哨的运镜,全程均为行军画面的直接拍摄,由此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写实感。
在耶路撒冷军队一侧,还能看到士兵们推动着一座巨大的金色十字架。这一画面的设计灵感,源自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当时年仅16岁的鲍德温四世,在此战中缔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彼时,鲍德温四世被萨拉丁的军队围困于阿斯卡隆,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鲍德温四世麾下仅有约400名骑士及数千名步兵,而萨拉丁从埃及率领而来的军队,总数估算近三万人。围城期间,萨拉丁误判鲍德温四世不敢主动出击,于是将主力军分散至周边城市掠夺,仅留下少量部队监视阿斯卡隆。
此后,鲍德温四世抓住战机成功突围,在耶路撒冷西南侧的蒙吉萨再次与萨拉丁的军队相遇。此时,萨拉丁的军队因四处劫掠已陷入混乱,十字军却始终步调一致、同仇敌忾。据记载,鲍德温四世当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令大主教高举圣物“真十字架”,祈求上帝的祝福。在信仰的激励下,十字军万众一心,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萨拉丁的军队。
所谓“真十字架”,即传说中耶稣受难时被钉的十字架。其真伪与否,本质上属于信仰层面的议题。而部分史学家认为,被奉为圣物的更可能是该十字架的残片。
正如1842年法国画家拉里维埃的油画所呈现的那样,电影中,导演将其刻画为一座巨大、装饰精美的十字架,在日光下反射出金灿灿的光芒。这样的场景设计更显气势,既能烘托出神秘的宗教氛围,也能有效提振军队的士气。
在此推荐大家观看原片,这一场景极具压迫感与窒息感,视觉冲击力十足,相当震撼。
双方首领各自驾马来到战场中央,裹着黑色头巾的萨拉丁与戴着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在此相遇,二人的对话遵循着“言简意赅更显分量”的逻辑。
鲍德温四世说道:“我军雷纳德杀害阿拉伯平民,此事确是过错,我定会严加处置他。我们不必开战,开战只会导致两败俱伤。”萨拉丁沉吟片刻,似乎认同鲍德温四世的观点——开战必然造成无数伤亡,于是选择相信对方,随即下令全军撤退,离开前还不忘关切地询问鲍德温四世的病情。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最终在两位君主的理智谈判下得以平息。
随后,鲍德温四世骑马进入卡拉克城堡,准备处置那位屠杀阿拉伯百姓的雷纳德。雷纳德从未想过这位患麻风病的国王会亲自驾临,在银色面具的威压下,他原本嚣张的气焰瞬间消散。
饰演鲍德温四世的演员是爱德华·诺顿,即《搏击俱乐部》的主演,他在这段戏份中的演技极为出色。尽管观众无法看到国王的面容,却能从其肢体动作中清晰感受到他压抑着的、即将爆发的怒火。
他命令雷纳德跪下,以一句“IamJerusalem!”宣告自身的权威,随后用鞭子狠狠抽打雷纳德,再下令将其囚禁。但体力早已透支的鲍德温四世,又受疾病折磨,抽打完雷纳德后便立刻倒下。
在率军返回耶路撒冷之前,鲍德温四世召见了贝里昂,赞扬这位伊贝林骑士此前为拖延敌军所展现出的英勇表现。为此,国王下令让贝里昂从伊贝林迁居至耶路撒冷,承诺日后定会对他委以重任。
在真实历史中,并未出现双方首脑当面谈判的情况。1182年,两国签订停战协议后的次年,雷纳德破坏协议,袭击了阿拉伯商队。彼时萨拉丁身处埃及,他通过书信向鲍德温提出赔偿要求。鲍德温虽秉持公正,承认了己方的过错,但由于雷纳德在宫廷中拥有众多支持者,鲍德温也只能选择默许,最终让此事不了了之。
数月后,一艘载有1500名基督教朝圣者的船只因天气原因改道,停靠在埃及境内。这些朝圣者并不知晓停战协议已被打破,萨拉丁随即下令将他们囚禁,并向鲍德温提出要求:“只要雷纳德归还劫掠商队的货物,我便释放这些人,此事也一笔勾销。”
可见萨拉丁始终在让步,竭力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电影中设计的这段谈判情节,正是导演为突出萨拉丁顾全大局的特质而安排。但现实里,雷纳德却得寸进尺,不仅拒绝配合归还货物,还向鲍德温提议加强军事防务,准备开战。
雷纳德的拒不退让彻底激怒了萨拉丁,他随即离开开罗,前往自己的主要军事阵地大马士革,在那里集结军队后,正式对耶路撒冷发起了进攻。
回到电影剧情中,鲍德温令雷纳德下跪、对其施以鞭刑并将其囚禁的情节,显然是导演为增强剧情张力所做的艺术演绎。
总之,经此事件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双方均进入戒备状态。而贝里昂返回耶路撒冷后将获国王重用的消息,让居伊深感威胁,接下来的剧情便围绕一系列政治权谋展开。
来源:青蛙刀圣_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