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影的题材独特,讲述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带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注定成为热点话题。
最近,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731》终于上映了。
这部电影的题材独特,讲述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带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注定成为热点话题。
上映首日票房直接突破3亿,预测总票房可能超过15亿,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看完电影后,心情却复杂得难以形容。
《731》的故事取材于抗日战争期间的真实历史。
1945年,哈尔滨的一支侵华日军,在“给水防疫”的幌子下,秘密进行细菌战研究,展开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
据统计,超过3000名受害者在这些实验中丧命,其中包括中国、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平民与战俘。
更令人愤怒的是,战争结束后,美国竟然用豁免731战犯的方式,换取了细菌实验数据,为此还支付了25万美元。
这段历史一直被掩盖,731部队的罪行至今尚未完全披露。
作为华语电影市场少有的严肃题材,《731》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影视作品空白,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显得意义特殊。
从定档传闻到撤档再到上映,这部电影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尤其是“血腥尺度”和“未满18岁慎选”的警示标语,更让观众对它充满好奇。
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电影的“尺度”上,认为片中展现的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场景还原得不够震撼。
与现实相比,电影的残酷程度显然被大幅弱化了。
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过度强调血腥画面很可能让观众聚焦在“猎奇”上,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主题表达。
所以,电影的核心问题其实并不是“尺度够不够”,而是故事讲得有没有力量。
《731》的主线其实很简单:一个投机取巧的中年男人王永章,因为冒充抗日英雄想混口饭吃,结果意外被抓进731部队,成了日军的杂务工。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看清了日军的暴行,最终选择带领大家逃离。
尽管故事听起来很有冲击力,但电影的表现手法却显得有些分裂。
导演加入了大量抽象、象征化的镜头,比如孩子飞天、硫磺像烟花炸开、日本娃娃骑秋千等画面。
这些视觉元素虽然很“文艺”,但并没有对情节起到实质推动作用,反而让故事显得支离破碎。
《731》作为一部严肃题材电影,其存在本身就值得肯定。
它提醒我们,不仅要铭记这段惨痛历史,更要警惕战争的残酷与非人性。
但遗憾的是,影片在故事、人物和主题表达上都显得力道不足,没能真正让“历史的真相”触动人心。
正如电影中所说:“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如何让那些逝去的生命被真正铭记,需要的不仅是票房,更是更深刻、更有分量的表达。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