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不容易出了一部能看的动作片《捕风捉影》,一看演员,居然还是成龙,大哥都70多了,居然还在挑大梁。这就是香港动作片的写照。没人了。
1995年,徐克推出了《刀》,折戟沉沙。
从此,武侠已死,有事烧纸。
有关徐克的故事,有关香港武侠片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
之后,香港武侠片就陷入了死寂期。
余下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当然,徐克的身上还有故事,但对于香港武侠动作片史来说,没啥值得可说的了,他沦为了一般性导演,没啥意思了。
所以,再往后,我们就加快速度,对于只跳着只捡值得说的来聊一聊了。
这里呢,先感谢下香港影史专家“魏君子”跑到我们的文章下面进行评论,顺便指出了一个有关《新龙门客栈》版本的说法。
继续聊徐克。
1995年,徐克用《刀》终结了香港武侠片大潮。之后,不仅是香港武侠动作片不行了,是整个香港电影都不行了,极速拉胯。
之后,救市就成了香港电影人最大的共识。但只有2002年的《无间道》暂时性救了一下,然后就又没有然后了。
看看现在香港电影的模样,凋落成了什么模样了。
好不容易出了一部能看的动作片《捕风捉影》,一看演员,居然还是成龙,大哥都70多了,居然还在挑大梁。这就是香港动作片的写照。没人了。
徐克,一手掀起了武侠片大潮,处于潮头之上,他的眼光算得上敏锐。别人没拍的,他拍了。别人拍的,他也跟着拍了。啥啥都要,滴水不漏。
以他的眼光,在武侠潮最热的时候,他能看出衰势吗?
他真的能。
所以,他的应对是,开拓新场面。拍摄《刀》,就是他力图创新并努力开拓新局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他也在尝试武侠之外的故事。
1993-1995年间,在创作武侠高潮的同时,他已经在未雨绸缪地推出了《青蛇》《梁祝》《铸剑》等片,力求营造香港电影的新的局势了。
1993年,徐克将《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交给了李惠民,《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交给了元彬,《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交给了袁和平,《新仙鹤神针》交给了陈木胜,自己执导了《青蛇》,开启了“故事新编”的道路。
因为其他几部影片都是在武侠道路上的重复,只有《青蛇》是在玄幻题材,动作戏只是陪衬,塑造人物才是重点。
当时,李碧华刚刚写完《青蛇》不久,就被许可买下。因为李碧华是金字招牌,改编她的作品,几乎都能大卖,像《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古今大战秦俑情》《川岛芳子》《霸王别姬》《诱僧》等,卖得都不错。
所以,徐克首先是抢到了一部很有改编前途的小说,然后开始琢磨怎么能够拍好。
《青蛇》最初的卡司,计划由梅艳芳与巩俐主演,巩俐饰演白蛇,梅艳芳饰演青蛇。两人也口头答应了,但是就是档期匹配不上,最后只好换人。
后来,一筹莫展之下,徐克只好给王祖贤打电话,希望对方能够来救场。当时的王祖贤已经有了息影的打算了,不过既然是徐克的邀约,便剧本都不看便答应了他。《青蛇》也是王祖贤息影前的最后一部主演作品。之后,她只友情参演了三部作品,再没主演过。
至于张曼玉,她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表现实在太好了,徐克就定下了她来演青蛇。
实际上,如果巩俐来白蛇的话,她的气场与梅艳芳的青蛇还是匹配的。毕竟,白蛇与青蛇的关系上,白蛇还是要偏成熟稳重一些。青蛇尽可以去妖娆与癫狂,没有关系的。张曼玉饰演的青蛇也做到了。王祖贤来饰演白蛇,是有些不搭的,与张曼玉在一起,这个白蛇明显显得稚嫩,不像一个端庄的姐姐。
至于赵文卓,也是一个意外。当时赵文卓在主演《王者之风》,因为两个剧组离的很近,留着光头的赵文卓就去探班,结果那时候谁来饰演法海徐克还没有眉目。看到了光头的赵文卓,干脆就让他穿上戏服来试下镜,结果徐克看到非常满意,当即拍板法海就由赵文卓来演,他凭空捡了一个经典角色。倒是吴兴国饰演的许仙,实在是太差了,与几位演员比起来,完全撑不起角色。选他,是因为他在《诱僧》里的表现足够精彩,但是换到这部戏里,就不行,非常拉胯。
对于《青蛇》,因为李碧华的小说足够精彩,对于经典民间传说的改编,看起来很出格,但是又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加上张曼玉与赵文卓的表现足够优异,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很有邪典风格的电影。
在1993年,《青蛇》的票房算不上成功,只有949万的票房,连千万都没过。说不高吧,的确是不高,但也已经是“电影工作室”这一年里除了《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之外表现最好的作品了。《王者之风》拿下了1118万,也不算太好。
《青蛇》票房不高,好在口碑不错,获得多项金像奖提名。这也给了徐克以足够的信心,在“故事新编”的道路上得以继续。
既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已经改编了《白蛇传》,那么接下来继续改编四大之一,就改编《梁祝》好了。
进入1994年,徐克已经放慢了退出武侠片的脚步。出品的电影只有《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火烧红莲寺》《梁祝》《铸剑》。
拍“黄飞鸿”题材,是因为这个IP值得推,而且是去年他出品的电影里票房最高的,而《梁祝》与《铸剑》都属于他看好的“故事新编”类型。只有《火烧红莲寺》是常规的武侠题材。
没曾想,《火烧红莲寺》直接关闭了香港武侠片的大门。而《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又是一部票房奇惨的作品。只有《梁祝》,票房达到1864万,而且位列票房榜第12名,在这一年香港电影全面崩盘的情况,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
这也是武侠潮时期,徐克在创新路上留下的最后的倔强。他想引发一股新潮流,但是随着香港电影的突然夭折,此路不通,也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改编自鲁迅先生小说的《铸剑》,则因为过于荒腔走板,票房扑街也算不上意外。
老早就有人希望能好好点评下《梁祝》。这里要说的是,让您失望了。为了点评《梁祝》,我专门把李翰祥执导的1963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1954年的大陆版桑弧执导《梁山伯与祝英台》找来,花了半天时间,三版对照着看了。不比还好,一比发现徐克版是最差的,没有之一。
徐克进行故事新编,没有问题,符合现代审美嘛。他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服道化上,美则美矣,但是彻底失去了历史的痕迹。
遍阅徐克电影,《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蜀山:新蜀山剑侠》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青蛇》发生在南宋时期,《东方不败》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倩女幽魂》发生在明末时期,《七剑》发生在大清时期,时间线上贯穿了一千余年,可是里面的女性角色,却千篇一律地披散着头发,全部是长发飘飘,好像是一律使用了飘柔洗出来的一样。
好看吗?
好看。
真实吗?
才怪。
我们总是批评李仁港怎么从《见龙卸甲》到《鸿门宴》再到《天将雄师》,乃至于《锦衣卫》,四部古装片,从秦末到大明,剧中的武将们居然一直顶着飞碟帽,而且非常日式,也是见了鬼。
徐克的这种根据自己喜好臆造出来的古风,怎么就没人批评了呢?
因为够看好,足够入眼,大家被蒙蔽了。这也是徐克值得被批评之处,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步子过大,彻底撕裂了,而且对于后世的审美,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李翰祥、胡金铨的审美才是真正的古典美学,他们的服道化,是有严谨的历史传承的。徐克的审美,是西化视角下的重构,是现代视角下的想象,是臆造出来的。
用常识就可以去判断,行走江湖,整天走动,古代的裤子是需要绑腿的。而经常性出现纷争,要打斗,那么衣服一定是贴身的,才能方便打仗。而宽衣博带的装扮,裙裾飘飘,只适合在深宅大院,或者和平时期的大都市里逛街游园,行走江湖断不可行。
但是,这种不可行,在徐克塑造的江湖里,偏偏成为了可行,因为这是电影,在镜头呈现下好看,有视觉效果。就此,后人对于古装的想象,就被许可彻底改变了。现在所谓的唐装,基本上都深受徐克改造的古装风的影响。或者说,深受90年代那股武侠潮的影响。
唐不唐,宋不宋,明不明,反正就是古装,是现代视角下重新塑造出来东西,是对古典元素的重构,不能说它不古,也不好说真的就是古,反正看着好看就是了。
也只有李翰祥、胡金铨那一代人努力去还原古代的样子,徐克是一个转折点,到了现在,已经全部是根据想象去塑造了古装了。
再就是,徐克对于香港特技方面的推动,作用非常大,推动了翔特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从《蜀山:新蜀山剑侠》到《铁甲无敌玛利亚》,到《倩女幽魂》系列与《笑傲江湖》系列,乃至于《小倩》(1997)、《老夫子2001》(2001)、《深海寻人》(2008)、《龙门飞甲》(2011)、《智取威虎山》(2014)等等。这些作品,每一部都推动了香港特技运用方面,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徐克以西方的特技来呈现中国神话,以结合东西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了当代香港人的心态,对于提升港片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
香港电影的高潮于1995年落幕。但香港电影并没有死,毕竟行业里那么多人,还是要吃饭的。
1995年的《梁祝》,让吴奇隆、杨采妮成为了金童玉女,甚至还因拍片而生情,两人谈起了恋爱。尽管没有公开,但徐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段恋情。CP已经嗑成功,紧接着徐克原班人马拍摄了《花月佳期》,演绎了一个《请和我的老公结婚》一样的故事。
然后,武侠是不行了,徐克又将武侠化为美食,推出了《金玉满堂》。结果这个“美食版武侠片”,一下票房冲到了3111.7万,位列1995年票房榜第5名,大获成功。那还说什么,张国荣+袁咏仪的CP赶紧又推出了《大三元》。时间,已经到了1996年。
就在《大三元》制造的尾声阶段,一个好莱坞演员找上门来,邀请徐克前往美国拍片。徐克本欲拒绝,结果那人说,投资已经找到了,是哥伦比亚公司哦,好莱坞七大之一,剧本也有了,机会不可多得哦。
这名演员,就是尚格云顿。
徐克心动了。
于是,徐克开始了闯荡好莱坞之旅。
《双重火力》《K.O.雷霆一击》是他在好莱坞交出的两篇作业,至于好与坏,下篇咱们一起聊一聊。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