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横扫北影节,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实打实的四冠王。
横扫北影节,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实打实的四冠王。
豆瓣7.7,但已提前预定了许多人的2025年度最佳。
亦是今年北影节院长组织的唯一一场观影——
《爱的暂停键》
憋了许久,终于可以聊聊这部心头好。
从北影节获奖到国内上映,《爱的暂停键》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票房仅仅过百万,几乎没掀起任何水花,但它依然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它是心灵版《出走的决心》。
当女性跳出父权与母职的受害者身份进入下一阶段,女主角玛丽亚要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也是现实版的《好东西》。
好友在玛丽亚最脆弱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诚挚的拥抱。
玛丽亚却没有如铁梅一般被小叶安慰。
她略显尴尬地推开对方,以“毛衣太扎人”的拙劣借口。
它来自挪威,却让无数东亚女性啜泣,感叹仿佛看见自己。《爱的暂停键》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了挽回婚姻,玛丽亚与丈夫西格蒙特一起进行婚姻咨询。讲育儿、讲婚恋,看似老生常谈,它却呈现最新颖最纯粹的女性电影姿态。
一切的开始,稀松平常。
玛丽亚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被逼疯的女人。
丈夫西格蒙特工作离家六周,她独自照料四个孩子的生活。
和前夫所生的大女儿正处于青春期,总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她。
和西格蒙特生的两个孩子还小,只会在公共场所尖叫,并把麦片撒得到处都是。
玛丽亚累得虚脱,因为她的痛苦是双重的——不仅来自于母职,也来自于强烈的主体性。
她太清醒,意识到自己正在因照顾孩子而被职场所排挤。
她羡慕甚至嫉妒西格蒙特拥有离开家庭、独立办公、发展事业的理由。
当西格蒙特在她面前提起工作的细节,玛丽亚会立刻表达自己的不适,拿回话语权。
在捍卫边界与表达态度时,玛丽亚拥有主动出击的本能。
从她和西格蒙特的相识开始,就能看出她在两性关系中不会是下位者。
彼时,她正与前夫办理离婚,在朋友聚会上对西格蒙特一见钟情,开始主动出击。
明亮挑逗的眼神,不关的车门,玛丽亚是一个自信明媚的女人。
反而是西格蒙特不敢直视玛丽亚的眼睛,被迷得五迷三道。
以此为起点,在心理咨询室中,影片从“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展开回顾。
更多细节摊开,反转出现——玛丽亚与西格蒙特婚姻的另一面有了形状。
她才发现,自己在对西格蒙特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报复。
比如,见缝插针地PUA他。
说开和好之后,西格蒙特扬着笑脸,想帮玛丽亚做家务。
玛丽亚却肆意讥讽他根本分不清棉和羊毛,更别说孩子的衣服,起承转合指责他不在家。
两人围绕一件小事,在争吵☞和解☞争吵中循环往复。
又比如,抗拒与西格蒙特的肢体接触。
拥抱他后,又不耐地推开;夫妻生活时,别开脸以示嫌恶……
孩子拒绝和她交流,西格蒙特无法预测她何时会爆炸……
很多时候,玛丽亚表现地更像那个破坏夫妻感情与家庭气氛的人。
而当西格蒙特真的决定离婚时,崩溃绝望的也是她。
跑到西格蒙特的工作地点,在大街上扇自己巴掌忏悔。
把孩子扯进父母破碎的关系之间,问他:“妈妈是不是很凶?”
……
关于《爱的暂停键》,很多人的差评来自于此,指责它将家庭与感情的破碎归咎于玛丽亚。
西格蒙特却被塑造成一个算得上完美的丈夫:他努力工作,负责家庭中的经济支出;他分担家务劳动;他还愿意承担育儿责任……甚至,在性生活上也具有服务意识。
但,这种“完美”并不意味着西格蒙特没有问题,而是——他不重要。
电影刻意抽空了他身上存在的矛盾与疏漏,将所有实现投射到玛丽亚身上,从而逼迫观众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在主张外耗、拒绝内省的当下,《爱的暂停键》让玛丽亚“反省”自身。
它的不讨好,我认为也是它最进步之处——
不再纠结于呈现、指责加害者的可憎面目,而是以“我本位”的视角去观察、探讨发生在一个女性内部的裂变成长。
镜头在哪,爱在哪。
即便玛丽亚的那一点问题很小,可治愈这一点,对玛丽亚和所有女生来说也格外重要。
影片到后半段,故事基本与西格蒙特无关了,婚姻咨询他不在场也完全不影响什么。
当镜头将男人作为第一性,电影极可能为“男子气概”赋魅。
当镜头将女人作为第一性,《爱的暂停键》也在重新书写女人的“情绪化”。
我震惊于全世界女人间的情感模式如此相似,至少某一刻东亚女性和北欧女性产生了精神共鸣。
比如,通过不断推开、贬低对方,来确认对方的爱意。
当玛丽亚察觉西格蒙特想要离婚后,她的一系列反应,仿佛编剧偷窥提炼了无数人的生活。
先是强壮镇定。提出解决方案,她表示自己太累,无法在这个家庭中生活,要搬出去住一段时间。
再是错愕无助。因为西格蒙特淡定地接受了她的方案。
话是自己说的,成人无法反悔。
收拾好行李后,玛丽亚在玄关处频频回头。
是她展开最温柔的微笑,用一个拥抱与西格蒙特告别,并在他耳边呢喃“我爱你”。
也是她突然暴怒,推开西格蒙特,怒骂他“混蛋”。
“变脸”的原因很简单——玛丽亚在这个拥抱的时间里没有等来西格蒙特的挽留。
玛丽亚或者说很多人(意思是我)都在感情生活中幻想“追妻火葬场”的剧本。
等待自己被“接住”、被“原谅”,并将其命名为“拧巴的人需要一个推不走的爱人”。
无法直白地表达需求,无法对亲密的人袒露脆弱,只会用别扭的方式引起对方的关注……
可一旦剧本没有按预想走,就会变得“情绪化”。
这不该是言情小说里的“恨海情天”,而是病,得治。
更可贵的是,《爱的呼吸键》带我们追溯玛丽亚拧巴性格的来源——妈妈。
这种情感模式像一种“母系传承”。
玛丽亚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呼应着玛丽亚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
敲醒妈妈的门后,玛丽亚得到的是“你一直如此坚强”的夸奖。
所有想要倾吐的心声,或许在这一刻都被强行咽了下去。
女儿阿尔玛的面谈会上,老师夸赞她的优异表现。
玛丽亚自豪女儿总是能把所有事情做好,从不需要她检查作业、多操一份心。
却没注意到阿尔玛越来越挂不住的笑容。
她们都生活在被教导成为强大到不需要求助任何人的环境里。
无需多余的背景故事,通过玛丽亚与丈夫、女儿、母亲、闺蜜交流的几个场景,足以见证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逐渐血肉丰满。
李安说电影最重要的是moment,而非story。
《爱的暂停键》就是一部由moment拼接而成的电影。
它以“切片”的方式描摹玛丽亚的生活,精准、简洁、深刻。
最动人的moment, 莫过于影片尾声玛丽亚的对镜独白。
独自一人,对着镜中的自己说出——
最后想说,在文章开头列举《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并不意味着我想将它们分个高下。
什么样的土地诞生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仍旧处于需要出走的阶段,《爱的暂停键》则提前走到了未来的自我检视与自我和解。
片名中的“暂停”并不是停滞,而是一种让自己重新呼吸的方式。
《爱的暂停键》呈现了另一种可能:女性的故事不必依赖反抗来成立,它也可以是一段自我检视与温柔复原的旅程。
等到有一天,我们也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moment——
那时,女性影像才真正走出了愤怒的宿命,走向属于自己的叙事自由。
推荐
阅读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