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真相:瑞德犯了什么罪?从小说凶手到银幕灵魂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2:42 2

摘要: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罪行始终是个谜,影片从未揭示他究竟为何入狱。这种留白对于塑造瑞德这个能引起观众好感和信任的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罪行始终是个谜,影片从未揭示他究竟为何入狱。这种留白对于塑造瑞德这个能引起观众好感和信任的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与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中详尽且不加掩饰地描述了瑞德的罪行不同,在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电影改编中,这一信息被有意省略了。

这一处理有助于将角色塑造得更为正面,尤其是与其他过往行为可能阴暗或矛盾的囚犯相比。

在原著小说中,瑞德的罪行是一起出于利益驱动的冷血谋杀:为了骗取保险金,他故意破坏了妻子汽车的刹车系统。可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事发当天,妻子的车里还坐着邻居和她的婴儿,最终三人全部丧命。

这让他的罪孽更加深重——他夺走了三条人命。反观同样被指控犯下双重谋杀罪的安迪·杜佛兰(蒂姆·罗宾斯 饰),却始终坚称自己无罪。

正是小说与电影的这种反差,凸显出瑞德形象的巨大转变:在小说里,他是个精于算计的凶手。而在电影中,他成了睿智、善良且可靠的友人,他的“罪”更像是一种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恶行。

有意思的是,饰演瑞德的摩根·弗里曼,最初在是否接下这个角色时犹豫不决。

原因在于,小说里的瑞德是个白人爱尔兰人,而弗里曼显然与这个设定不符。他甚至怀疑,自己能否演好一个原本设定为爱尔兰裔的角色。

但在读完剧本后,弗里曼被剧本的质量深深打动,立刻改变了主意。

弗里曼在采访中回忆道:“我读了剧本,写得太好了,于是我跟经纪人说:‘行,这活儿我干了,他们让我做什么都行。’经纪人问:‘他们想让你演瑞德。’天哪,这可是部电影啊!当然,我答应了。”

这个决定成了弗里曼演艺生涯的转折点。他对瑞德的诠释获得了影评人与观众的高度认可,这个角色也成了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

同时,弗里曼坦言,自己塑造的这个形象,与小说原型有着显著差异,而或许正是这种差异,让角色变得如此立体、有说服力。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堪称“监狱的声音”。他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点评着发生的事件,也剖析着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

尽管在肖申克待了数十年,瑞德始终保持着尊严与幽默感,也从未失去共情的能力。对观众而言,他就像一位“引路人”,帮助大家理解监狱高墙内的生存规则。

从安迪刚入狱时,瑞德就对这个前银行家产生了兴趣——这个被指控杀害妻子和情人的新人,看起来有些古怪,甚至带着点疏离感,但瑞德很快就发现了他身上的特别之处。

他帮安迪实现了第一个请求:弄来一把小小的石锤,同时也给了安迪一条“生存忠告”:“这里有两条规矩,第一,别想着逃跑;第二,别相信任何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为两人后来的友谊定下了基调:安迪坚称自己无罪,而瑞德则调侃道,“这里的人全都说自己无罪”。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关系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友谊。在这个人人只为自保的地方,这样的友谊既稀有又珍贵。他们几乎从不谈论过去,刻意避开那些会刺痛彼此的话题。

但有一次,瑞德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肖申克,只有我是真的有罪。”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毕竟电影从未告诉我们他的罪究竟是什么。可恰恰是这种“不确定”,让观众愿意将他看作一个有能力忏悔、值得被救赎的人。

如果说电影把瑞德的罪行藏成了秘密,那么在1982年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里,一切都被和盘托出。

故事开始前,瑞德从小没有父亲,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可没过多久,他就对妻子产生了厌倦。

在得知她有一份高额人寿保险后,他决定通过故意破坏了妻子汽车的刹车系统来除掉她。

这个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可命运却从中作梗:事发当天,妻子顺路载了邻居和她的婴儿,最终三人全部死于车祸。

这个情节让小说中的瑞德成了一个道德层面更复杂、更矛盾的角色。他不只是个囚犯,更是个凶手,亲手酿成了一场波及无辜者的悲剧。

但在电影里,这段过往被彻底删除了。

德拉邦特刻意不揭露瑞德入狱的原因,是为了让观众首先看到他的“人”——看到他身上的善良、忠诚与对希望的向往。

《肖申克的救赎》明明可以像小说一样直白地交代瑞德的罪行,却选择了避而不谈,背后其实藏着导演深思熟虑的用意。

首先,一旦揭露瑞德的罪行,观众的注意力可能会从电影的核心主题“安迪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上转移。

整部电影的叙事都围绕着“无罪”“坚持”与“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展开,若让观众知道瑞德是个冷血杀手,很可能会破坏大家对他的信任。毕竟他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安迪最重要的盟友。

其次,要讲清这样一桩重罪,需要额外的时长与戏份,这会打乱电影原本的叙事节奏。影片本身的细节已经足够丰富,再加入一条阴暗的支线,很可能让剧情变得臃肿。

更何况,杀害三人,尤其是婴儿,带来的情感冲击极强,需要大量篇幅去刻画其后续影响,而这在现有故事框架里根本无法实现。

德拉邦特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让瑞德成为“改过自新”的象征——即便有不堪的过去,人依然可以改变。

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恶棍,只是一个曾经失去希望,却因为和安迪的友谊,重新开始相信未来的普通人。

电影里,瑞德与外界的联系是逐渐断裂的。

布鲁克斯·海特伦的自杀对他打击尤其大。这位老囚犯出狱后,完全无法适应自由世界的生活。这件事成了瑞德的“警钟”:他害怕自己会步布鲁克斯的后尘,变得迷茫、孤独、无助。

而安迪,成了照亮他黑暗生活的光。

安迪从单独监禁中出来后,告诉瑞德,莫扎特的音乐帮他熬过了那段孤立无援的日子。后来,安迪还送给瑞德一把口琴,这个简单的礼物,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些细节都在说明,是安迪让瑞德重新找回了“人性”,唤醒了他对生活的渴望。

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瑞德都否认“救赎”的可能。他会说:“我不想谈这个,我还没准备好。”但到了故事结尾,一切都变了。

安迪越狱后,给瑞德留下了一封信,邀请他到齐华坦尼荷——那个安迪口中“没有回忆的地方”见面。

也是在这时,瑞德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希望”。

“我希望……”他在片尾轻声说。

这句话,是他内心转变的顶点。他不再是那个自认“罪无可赦”的人,而是成了一个准备好重新开始的人。

尽管斯蒂芬·金当初构思瑞德时,很可能从未想过让摩根·弗里曼来演,但如今,没人能想象这个角色由其他人诠释的样子。

弗里曼把自己的魅力、智慧与克制的情感,全都融入了这个角色里。不过他也坦言,自己最初确实对这个角色有所疑虑。

弗里曼还提到,他觉得《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并不理想。

在采访中,他和弗兰克·德拉邦特、蒂姆·罗宾斯聊到,片方当初拒绝了更长但更贴切的片名《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担心这个名字太复杂,观众记不住。

在弗里曼看来,正是因为片名的问题,这部电影最初在院线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人们看不懂片名,不知道电影讲什么,就不愿意去看。”

但时间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价值。

如今,《肖申克的救赎》成了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常年霸占各个电影评分网站评分榜首。

弗里曼曾自豪地说,这部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此外,弗里曼还分享了自己对瑞德罪行的理解。他认为,自己饰演的瑞德,犯罪动机并非为了保险金:“我觉得不是为了钱,他只是娶错了人,那段婚姻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样的解读,让瑞德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冷血杀手”,而是一个被生活压垮、犯了错,却依然值得被原谅的人。

正是这种“留白”与“反差”——电影与小说的差异、说出口的与未说出口的真相,让瑞德的形象变得如此丰满。

多亏了德拉邦特“隐藏罪行”的决定,也多亏了摩根·弗里曼的演绎,瑞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配角,而成为了《肖申克的救赎》真正的“灵魂”。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