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新作口碑下滑!利用女性主题遭诟病,观众大呼失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1:28 2

摘要:冲着宋佳和“女性互助”的噱头去,却带着一肚子失望离开影院。《轻于鸿毛》上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排片率接近20%,票房却仅收454万,甚至不及已上映半个月的《捕风捉影》。观众差评高度一致,从尴尬表演到空洞剧情,每一个短板都被反复提及。

宋佳新片翻车! 口碑暴跌吃相难看,消费女性题材,观众直呼上当

冲着宋佳和“女性互助”的噱头去,却带着一肚子失望离开影院。 《轻于鸿毛》上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排片率接近20%,票房却仅收454万,甚至不及已上映半个月的《捕风捉影》。 观众差评高度一致,从尴尬表演到空洞剧情,每一个短板都被反复提及。

《轻于鸿毛》的上映表现彻底偏离了宣发预期。 院线给出了首日18%、后续稳定在20%左右的排片率,这般待遇本应带来票房优势,但实际数据令人大跌眼镜:上映三天票房仅454万,单日最高不足200万。 有影院经理透露,影片上座率极低,下午场经常只有几人,不少影院已悄悄缩减排片。

社交平台上,除了少量吐槽帖,几乎看不到正面讨论。 豆瓣、猫眼等平台的观众评价中,差评占比超过60%。 有人直言:“冲着宋佳的《好东西》去看的,结果全程如坐针毡,这哪是女性互助,分明是拼凑起来的烂片。 ”还有人调侃片名贴切:“看完之后对它的印象就像鸿毛一样轻,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

宋佳和佟丽娅的组合本该是加分项。 宋佳曾凭《好东西》展现细腻演技,佟丽娅也有观众基础。 但片中宋佳饰演的前妻李鱼,被批“用力过猛”。 她几乎每个镜头都在刻意展现“帅气”:开车单手扶方向盘、说话频繁挑眉、走路刻意挺直腰背。 这些动作重复出现,有观众统计“开车耍帅的镜头出现了至少5次”。 更关键的是,表演未能传递角色内心变化,面对前夫自杀的消息,李鱼没有悲伤或困惑,依旧保持“飒爽”姿态。

佟丽娅饰演的现任沈飞鸿,则被指表情木讷、情绪脱节。 老公跳海淹死,她全程眼神冷漠,“就像在说一个毫不相干的人”。 她的情绪总是慢人一步,不知是慢热还是根本没进入状态。 老戏骨赵淑珍饰演的婆婆,戏份单薄得像“多余的人”。

影片故事线简单:两位女人因同一前夫自杀相遇,从争夺房产到和解,最终一起公路旅行。 但剧情拼凑感强,逻辑漏洞随处可见。 两位女主身份揭晓突兀,没有任何铺垫就“自报家门”;从“互相敌视”到“突然和解”缺乏过渡,转折生硬;公路旅行部分毫无目的,只是“吃吃喝喝看风景”,没有对“重构人生意义”的探讨。

影片打着“女性互助”的旗号,却从未真正展现“互助”内涵。 两位女主没有在困难时提供帮助,全程围绕“前夫遗产”争执;和解也只是因为“吵累了”,而非真正理解彼此。 对比《我的姐姐》中“姐姐与弟弟从陌生到守护”的互助,《轻于鸿毛》的“女性情谊”完全是“空中楼阁”。

男性角色在片中几乎沦为符号。 已逝丈夫形象空洞,只是承载前妻不满的“泄愤靶子”;养老院员工阿飞和男路人单纯为制造笑点,戏份删除也不影响主线。 尤其张维伊饰演的角色,将婚姻焦虑归咎于女性挑剔,未指向父权结构,显得轻浮且引发不适。 这些工具化呈现,加上影片过度注重口号与喜剧效果,导致男性影响贯穿始终。 即便女主强调丈夫离开无关紧要,影片却全程围绕丈夫展开,婚姻关键载体被忽视,女性难成故事真正主体。

影片试图用大量口号式台词传递反对父权、支持女性互助的理念。 但台词之外没有扎实故事支撑,丈夫形象空得像“靶子”,没有具体经历让观众感受“父权影响”。 女性互助也只停留在嘴上,没讲清两人为何从争遗产变成帮对方。 这种“光喊口号没细节”的直白,让主题变空,观众听着觉得“对”,但心里没共鸣。

为丰富情节,编剧设置了养老院困境和讨债纠纷的支线。 但这些支线通过刻意表演和煽情迅速解决,不仅无用还让影片臃肿杂乱。 有观众指出剧情违反生活常识:前妻开养老院且照顾婆婆,但需要证明婆婆身份时,最正常想法应是找机构补办证明,影片却让她拉上80多岁婆婆上小破车,一路颠簸看墓地,导致婆婆中途病逝。 前妻和遗孀从医院偷运婆婆遗体的情节也显得无必要、不合理。

《轻于鸿毛》与宋佳前作《好东西》有多处“相似”元素:同一公司、同为主演、同属轻喜剧类型、故事主题紧扣女性主义。 但对比《好东西》轻盈新颖的表达、《轻于鸿毛》显得格外刻意。 《好东西》能在尖锐指出女性困境的同时保持轻盈感,关键在妥善处理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女性与自己的三组核心关系。 导演邵艺辉将矛头对准父权结构而非个人,角色在父权系统驯化下或受益或受害,却都在自由行动、思考与成长。

反观《轻于鸿毛》,这三组关系处理均有明显问题。 女性与女性关系上,李鱼和沈飞鸿的关系缺乏背景、理由与过程,是传统异性恋“强弱救赎”模式。 李鱼教沈飞鸿要“硬一点”,她对两性定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大男人和小女人”层面上,沈飞鸿对李鱼内心柔软处的触摸则可忽略不计。 这种不对等、不深刻的关系,让女性间的情感联结缺乏说服力。

女性与自己的关系上,《好东西》对女性处境呈现写实,角色在彼此安慰中消解负面影响、实现成长。 《轻于鸿毛》既无写实探索,也无角色成长的合理原因,问题与解法都简单归结为女性困境和同盟。 如沈飞鸿提及母亲否定自己喜好,李鱼的回应、沈飞鸿假装前夫写信安慰李鱼等情节,虽价值观“正确”,却脱离现实,是理论预设大于现实逻辑的结果。

《轻于鸿毛》的失败,被业内视为“消耗女性题材红利”的必然结果。 女性题材影视作品近年迎来发展机遇,但这不意味着“只要沾边就能成功”。 观众期待已从“有女性角色”升级为“有优质故事、有真实情感、有深刻内涵”。 像《轻于鸿毛》这样“拼拼凑凑、敷衍了事”的作品,注定被市场淘汰。 有业内人士评论:“女性题材不是‘烂片的遮羞布’,观众愿意为好的女性故事买单,但绝不会为‘空有噱头’的烂片买单。 ”

对于宋佳而言,这次口碑翻车是一次警钟。 她凭借《好东西》积累的“实力派女演员”口碑,因《轻于鸿毛》的表现受到影响。 有观众表示“以后再看到宋佳主演的电影,会先观望一下,不敢轻易相信了”。 佟丽娅也因“毫无投入”的表演,进一步消耗了观众信任。

当“女性互助”成为商业噱头,当口号取代了真实故事,当演员魅力掩盖不了剧本苍白,我们期待的“女性题材”究竟该如何真正触及现实,而非漂浮于理论预设的表面? 《轻于鸿毛》唯一的亮点,或许是两位女主看烟花的那场戏:无台词交流,只有美好铺展。 那一刻,世界的美好才真正与她们相关。 但这瞬间的闪耀,足以照亮整部影片的苍白吗?

来源:火蓝刀锋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