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补锅》拍摄往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1:57 3

摘要:剧本最初由湖南衡阳文化馆的唐周创作,1964年为迎接中南五省市地方戏剧汇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编剧徐叔华对其进行改编,最终形成了以知识青年回乡为背景,讲述养猪能手刘大妈反对女儿与补锅匠恋爱,后经教育改变观念的故事。

196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补锅》是一部经典的湖南花鼓戏舞台艺术片。

剧本最初由湖南衡阳文化馆的唐周创作,1964年为迎接中南五省市地方戏剧汇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编剧徐叔华对其进行改编,最终形成了以知识青年回乡为背景,讲述养猪能手刘大妈反对女儿与补锅匠恋爱,后经教育改变观念的故事。

影片启用了许多青年演员,当时刚从湖南戏校毕业不久的李谷一,因形象秀丽、嗓音甜美被选中饰演刘兰英。由于李谷一学的是舞蹈,并非花鼓戏专业,花鼓戏《刘海砍樵》的主创张国辉便拉着二胡一字一句教她唱会了这出戏。

1965年7月,中南五省市地方戏剧汇演在广州开幕,《补锅》等三台小戏演出后大获成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如有人认为李谷一的表演“不够庄重”。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力挺该剧,恰逢西安电影制片厂准备把豫剧《人欢马叫》搬上银幕,陶铸便指示珠江电影制片厂火速将《补锅》等花鼓戏作品拍成彩色片,赶在汇演闭幕式上放映。

拍摄任务由老导演王为一承担,他因时间紧迫,决定先拍《打铜锣》和《补锅》。王为一是“粤语电影拓荒者”,为了让影片好看,他选择了曾为乐蒂等大明星拍照的香港摄影师沈民辉。沈民辉与化妆师孔令奇商量后,让演员轻妆上阵,突出本真靓丽和清纯可爱,最终影片从拍摄到出片仅用了一个月,创造了珠影最快拍片速度。

1965年10月,《补锅》随地方戏剧汇演的优秀剧目到北京参加国庆全国优秀节目展演,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随后在全国上映,深受观众喜爱,李谷一也凭借该片唱红大江南北,其插曲传唱至今。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