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外国口碑意外翻车:评分小于东极岛,网民质疑火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2:17 2

摘要:三天八亿三千万,这个数字在朋友圈刷屏的速度,比电影里的血浆来得还快。

三天八亿三千万,这个数字在朋友圈刷屏的速度,比电影里的血浆来得还快。

电影院门口排队的年轻人,一边刷手机一边讨论“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看”,旁边的大爷插话:“我爹当年就在东北,看一眼算替他出口气。

”没人想到,同一部电影,在地球另一端的评分网站,被踩到2.5分,低到连页面都懒得给它一张海报。

这事儿怪就怪在,两边说的好像不是同一部片子。

国内观众抹着眼泪说“太真实了”,海外评论却写“像两小时恐怖片预告”。

其实两边都没撒谎——只是有人把731当成历史课,有人把它当成了B级片。

文化这玩意儿,有时候比细菌还难跨国界。

豆瓣上吵得最凶的那条短评只有六个字:“消费苦难,可耻。

”点赞的骂成一团的都有。

再往下滑,有人贴出爷爷留下的旧照片,背面写着“1944年哈尔滨”,照片里年轻人穿着西装,眼神和现在刷手机的我们没两样。

这层楼的回复突然安静了,没人再争论镜头语言,都在问照片里后来去了哪里。

最尴尬的是海外华人。

他们凌晨三点守在电脑前,给电影打五星,第二天醒来发现评分又掉了0.3。有人在论坛抱怨:“我们像拿着创可贴去堵枪眼。

”更难受的是,评论区开始冒出中文账号打差评,理由从“配乐太吵”到“不如拍成纪录片”,看得人直想关网页。

老祖宗那句话怎么说的?

家丑不可外扬,现在倒好,直接直播给全世界看内讧。

其实电影本身没那么差。

它最大的问题是太想把所有证据一次性拍在你脸上,像把档案袋直接倒扣在观众头上。

历史老师可能会鼓掌,但普通观众只想知道:那个被绑在手术台上的少年,他偷藏的糖纸后来有没有被妹妹找到?

当电影忙着展示针管怎么扎进眼球时,忘了给观众留一条喘气的缝。

北美影院里,后排两个中国留学生看到一半开始小声翻译字幕。

当银幕上出现“活体解剖”四个字时,前面金发姑娘突然站起来走了,爆米花撒了一地。

散场后清洁工大婶嘀咕:“又是讲纳粹的?

”——看,连受害者是谁都没搞清楚,这才是最要命的错位。

票房不会说谎。

八亿三千万里,有多少是单位包场,有多少是观众二刷,没人统计。

但售票APP上那些“带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订单备注,看着让人心里咯噔。

把731当作文综考点的家长,和把奥斯维辛当成打卡景点的游客,本质上是一种人。

历史如果只剩下震惊值,迟早会变成新的麻木。

现在电影快下档了,讨论区开始有人贴韩国观众的手写信。

信里说:“我们也有慰安妇纪念馆,但你们的电影让我们重新思考,加害者叙事该怎么拍。

”这封信被转发了三千多次,突然没人吵架了。

原来真正的对话不是比谁分高,而是承认彼此的伤口都还在流血。

最后说个细节:片尾字幕滚动时,影院灯亮起,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没走。

她对着银幕上那些黑白照片鞠躬,书包侧袋露出的英语试卷上,用红笔写着“Never again”。

那一刻,电影到底值几分,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来源:爱柠调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