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之一起来的,是社交媒体上两极分化的口碑。有人认为“电影可以给到8.5分”“这部影片已经很好地诠释了731”;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叙事混乱”“场景太假”,甚至有人嘲讽:“这种烂片居然敢号称真实历史?”
9月20日,电影《731》票房破8亿,累计观影人次超2000万。
与之一起来的,是社交媒体上两极分化的口碑。有人认为“电影可以给到8.5分”“这部影片已经很好地诠释了731”;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叙事混乱”“场景太假”,甚至有人嘲讽:“这种烂片居然敢号称真实历史?”
看完电影,细细回味电影的深意,我突然意识到:观众们骂的“混乱”,正是导演留下的最锋利的刀;他们嘲讽的“虚假”,恰恰是日军用文明面具掩盖暴行的真相。
首先来谈谈叙事混乱这一点。我想,这恰恰是导演对历史最忠实的复刻。不同于其他电影上帝视角的全知叙述,《731》通过受害者的视角,去观看,去遭遇,去反抗,直至消失。这些被囚禁的受害者实验品们,他们不知道被抽的血有什么用,不知道施暴者口罩下究竟是怎样一张人脸,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结局……那些“混乱”的镜头语言,何尝不是对记忆本身的模仿呢?受害者们当年看到的,本就是被恐惧切割的、支离破碎的现实;他们听到的,不过是消毒水气味中混杂的惨叫与谎言。
更讽刺的质疑来自“实验室太假”,有网友指着影片中洁净的瓷砖、崭新的抽水马桶和整齐的餐食说:“这种条件也叫监狱?太美化了吧!”但正是这些看似“现代化”的细节,刺破了殖民者精心编织的谎言。
731部队从来不是荒野中的野蛮营地,而是一所挂着“给水防疫”名号的“高级实验室”。导演赵林山在接受访问时表示:“这部电影这么多年的索证,我发现了一个比实验本身更可怕的事件,里面超常的洁净。戴着白手套,瓷砖一抹,手套没有一点污渍;光着脚走在地上,脚底板不会脏的。”网友们质疑的虚假实验室事实上是历史的真实还原。这些洁净精致的细节,恰恰暴露了殖民者妄图用工业文明的表象,将大规模杀戮粉饰成进步的伪善恐怖的本质。
当历史成为“烂片”,谁在篡改我们的记忆呢?
“亲日水军冒头了!”我想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影片上映后,“烂片”“美化”“剧情虚假”的声浪中,藏着某种扭曲的历史认知:有人试图用艺术创作自由为历史罪行开脱,用叙事缺陷淡化受害者之痛,甚至用虚构二字消解真相。而我们,绝不允许!
《731》确实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历史、了解并参与到讨论中,那它就是成功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
走出影院,看着闪烁的灯火、散步的夫妻、弥漫着热气的小吃摊,心一下子就舒展了。真好,高楼万家灯火,街道车水马龙,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彩蛋。往前走吧,大胆地往前走吧,前面有光,也有家。
来源:独家影视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