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31》的片名出现在大银幕上,它承载的便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电影的范畴。上映首日票房冲破4.5亿,在国庆档前的冷清档期里逆势突围,这样的成绩,与其说是观众对影片艺术水准的肯定,不如说是对那段民族伤痛记忆的集体回应。
当《731》的片名出现在大银幕上,它承载的便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电影的范畴。上映首日票房冲破4.5亿,在国庆档前的冷清档期里逆势突围,这样的成绩,与其说是观众对影片艺术水准的肯定,不如说是对那段民族伤痛记忆的集体回应。
1945年哈尔滨平房区的寒风,裹挟着731部队以“防疫”为名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疤。为了将这段被血色浸染的历史搬上银幕,导演赵林山用了整整十年,从翻阅堆积如山的原始实验报告,到反复核对幸存者的口述细节,再邀请罪证陈列馆馆长全程参与创作。
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谨慎。这份对历史的敬畏,让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有了分量:被鼠疫折磨的百姓、在严寒中被冻毙的生命、孩童手臂上的针孔与孕妇腹中被残忍剖出的胎儿,这些画面不是刻意的猎奇,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忠实还原。
然而,影片上映后,一些刺耳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份沉重。有人将731部队的暴行与娱乐化的韩剧相提并论,用轻佻的态度消解历史的严肃性;有人以“伤害感情”为由要求免费放映,忽视创作团队十年的心血付出;更有极端言论将矛头对准导演,用“下地狱”这样恶毒的话语进行人身攻击。这些言论背后,是对历史伤痛的漠视,更是对创作勇气的践踏。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恶意攻击并非个例。此前《南京照相馆》上映时,也曾遭遇类似的抹黑——有人未看影片便指责其“宣扬暴力”,有人刻意制造性别对立话题,甚至有人恶意P出导演遗照。这些别有用心的行为,本质上是在试图消解历史题材作品的教育意义,让人们淡忘那些本该铭记的苦难。
更鲜为人知的是,拍摄731题材的艰难远超想象。在赵林山之前,三位试图触碰这一题材的导演相继意外离世,这段未被言说的过往,让《731》的诞生更添一层悲壮。当赵林山顶着压力完成这部作品,他不仅是在拍一部电影,更是在为民族记忆筑建一道防线。
平心而论,《731》并非完美无缺,在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或许仍有可提升之处。但评判这部电影,不能仅用艺术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在于让年轻一代得以直面历史的黑暗,在于用影像的力量将“反人类罪行”的烙印刻在公众记忆里,在于提醒每一个人: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
面对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作品,我们需要的不是无端的指责与抹黑,而是理性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希望《731》的上映,能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创作者有勇气触碰那些沉重的历史题材,让更多人愿意静下心来倾听历史的回响,让这段不该被遗忘的过去,永远成为守护和平的警钟。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