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一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731》以“99.7%排片占比”的姿态引爆中国电影市场。首日票房突破3亿,预售阶段即创下431万“想看”人数的纪录,B站UP主制作的731部队历史解析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2亿。
2025年9月18日,一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731》以“99.7%排片占比”的姿态引爆中国电影市场。首日票房突破3亿,预售阶段即创下431万“想看”人数的纪录,B站UP主制作的731部队历史解析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2亿。这场现象级观影狂潮的背后,是历史伤疤的集体刺痛,更是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当代回应。
1. 题材本身的“核爆级”能量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设立的细菌战秘密部队,其通过活体实验、细菌炸弹等手段系统性屠杀超10000名中国人、朝鲜人及联军战俘。电影以哈尔滨平房区百姓的视角切入,通过医生林海峰被迫参与实验、寡妇周淑芬逃亡、日本记者山本一郎暗中记录罪证三条叙事线,将“冻伤实验”“细菌炸弹爆炸”“活体解剖”等历史场景以CINITY技术沉浸式还原。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成功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命运的情感共振。
2. 天时: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的仪式感
影片选择在9月18日公映,与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期形成历史回响。发行方更与全国中小学合作开展“铭记历史”观影活动,将电影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这种“历史纪念日+教育刚需”的组合拳,使观影行为超越娱乐范畴,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仪式”。
3. 地利:排片垄断与舆论造势的双重加持
预售阶段,全国影院集体将IMAX厅、CINITY厅等黄金场次留给《731》,形成“排片即正义”的市场逻辑。发行方通过“超前点映+黄金场垄断”策略,提前锁定历史爱好者群体。更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在宣传期曾遭遇“内容血腥暴力”的抵制争议,反而激发社会大讨论,形成反向营销效应。
4. 人和:Z世代的“历史觉醒”数据显示,20—24岁年轻群体占比52%,四线城市观众占比39.5%。在B站,UP主“历史调研室”制作的《731部队真相》视频弹幕中,“勿忘国耻”“这必须看”的留言刷屏。这种代际传递的历史责任感,与日本极右翼势力在国会选举中崛起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7月,以“删除教科书中反省战争内容”为纲领的参政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斩获15席,成为日本第三大政党。
二、731部队:被美军庇护的“死亡工厂”
1. 从哈尔滨平房到德特里克堡:细菌战的全球扩散
1936年,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建立占地120平方公里的实验基地,下设细菌研究部、实验部、生产部等,每月可生产300公斤鼠疫菌或1000公斤霍乱菌。其“创新”的陶瓷细菌弹设计,可避免铁制炸弹爆炸时高温杀死跳蚤等媒介物。1945年日本投降前,石井四郎下令销毁证据,但23名核心成员持美军签发的特殊签证进入美国德特里克堡基地,直接参与生物武器研发。石井四郎更担任美军生物武器顾问,主导炭疽炸弹气溶胶化改造。
2. 超越想象的罪恶:从活体解剖到人畜杂交
731部队的实验清单包括:
冻伤实验:在零下40度环境中用风扇加速冻伤形成,再用开水解冻致皮肉溃烂;
母婴感染实验:强迫孕妇感染病菌,待胎儿成形后活体解剖观察状态;
人畜血交换实验:将马血注入人体测试生理反应;
四肢互换实验:在活人身上进行肢体移植观察排异反应。
这些实验的“科学性”与伦理底线的彻底崩塌,使731部队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人类犯罪集团”。
3. 被掩盖的战后清算:23名战犯变身“美国科学家”
1947年,美军与石井四郎达成秘密交易:以豁免731部队全体成员战犯罪行为条件,获取其细菌战研究数据。这些数据直接用于朝鲜战争中的生物武器研发。战后,731部队核心成员不仅未受审判,反而成为日本医界、学界权威。原部队少年兵长沼久夫保存的“身份证明”,成为揭露这段黑暗历史的关键物证。
三、极右翼崛起:当历史修正主义成为政治工具
1. 从“终战日”到“自尊史观教育”:日本政坛的右倾化
当前日本政府将8月15日称为“终战日”而非“投降日”,参政党更在2025年选举中提出“删除教科书中反省战争的‘自虐史观’”的纲领。该党党首神谷宗币公开宣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谎言”,尽管事后道歉,但很快反悔称“难下结论”。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与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信号,正通过社交媒体放大传播。
2. 青年一代的“历史失忆”:从动漫到游戏的娱乐化消解
在日本,部分年轻人通过动漫、游戏接触战争历史,却难以分辨其中是否包含军国主义招魂内容。例如,某款二战题材游戏因美化日军形象引发争议,但仍有玩家认为“这只是娱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年轻人通过《731》等影视作品主动探寻历史真相——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两国社会对历史记忆的不同态度。
3. 电影之外的战争: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
《731》的火爆证明,主旋律电影可以兼具思想性与商业性。但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建立系统的历史教育体系。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银幕上的灯光亮起时,观众带走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
结语:有些记忆,不容娱乐化消解
当《731》的票房数字不断刷新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电影可以还原历史场景,却无法完全承载3000万罹难者的血泪;排片占比可以制造市场神话,却无法根治军国主义的幽灵。从哈尔滨平房区的遗址到德特里克堡的实验室,从参政党的选举纲领到社交媒体的舆论战,历史与现实的纠缠从未停止。
正如网友在观影后留言:“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真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拒绝遗忘的个体,都是守护历史正义的士兵。
来源:福平安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