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4 日,檀健次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即将登陆院线,这部被业内称为 “国庆档最敢拍的现实题材佳作”,仅凭 “国内首部聋人反诈律政片” 的标签,就已吊足观众胃口。更让人震撼的是,影片聚焦 2780 万听障人群与不足 20 名专职手语律师的悬殊现实,将听障
10 月 4 日,檀健次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即将登陆院线,这部被业内称为 “国庆档最敢拍的现实题材佳作”,仅凭 “国内首部聋人反诈律政片” 的标签,就已吊足观众胃口。更让人震撼的是,影片聚焦 2780 万听障人群与不足 20 名专职手语律师的悬殊现实,将听障群体的司法困境搬上大银幕,每一个镜头都透着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网友直呼 “终于有人敢拍这个题材了,光看简介就破防了!”#檀健次震耳欲聋定档10月4日#
檀健次在片中的 “颠覆式表演”,堪称 “流量演员转型教科书”。他饰演的律师李淇,有着极致的角色反差:出身聋人家庭的他,本应是弱势群体的守护者,却在名利场中迷失,剪彩仪式上佩戴金表的光鲜,与面对聋人求助时的冷酷拒绝形成鲜明对比,那句 “保护弱势群体” 的宣言成了最大讽刺。当卷入聋人诈骗案、发现背后阴谋后,他又陷入良知与欲望的激烈交锋。为演活这个复杂角色,檀健次历经 3 个月专业手语训练,最终做到 “手速同步语速”,每个手语动作都精准且饱含情感 —— 内部看片时,他凭借微表情将角色的阴鸷与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拿下 8.5 分高分,被影评人赞为 “邪修式演技”。粉丝对比他以往的偶像角色感慨:“以前觉得檀健次是靠颜值出圈,没想到演现实题材这么有爆发力,完全看不出偶像包袱!”
影片的 “真实感” 与 “创新性”,双管齐下戳中观众痛点。取材自真实事件的剧情,没有回避听障群体的困境:全国 2780 万听障者,却只有不到 20 名专职手语律师,意味着大多数听障者在遭遇诈骗、纠纷时,连 “表达诉求” 都成难题。片中大量细节直击人心:听障者因无法与律师顺畅沟通,在法庭上只能慌乱比划;诈骗分子利用听障者信息闭塞的弱点,设下连环陷阱。而在呈现方式上,影片创新采用 30% 手语对白,搭配低频音效模拟聋人听觉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听障者的世界,真切感受他们的无助与挣扎。有提前看片的观众表示:“低频音效响起的瞬间,突然理解了听障者的孤独,这种沉浸式体验太戳人了。”
从全球视角来看,《震耳欲聋》的创作逻辑,契合了 “现实题材影视关注边缘群体” 的国际趋势。在韩国,《素媛》《熔炉》等影片聚焦性侵受害者、残障儿童等群体,推动了相关社会立法;在欧美,《奇迹男孩》《无声的证言》等作品,通过细腻的叙事让边缘群体被看见。对比这些国际佳作,《震耳欲聋》的独特之处在于 “聚焦司法领域的边缘群体困境”—— 它没有停留在 “同情” 层面,而是深入探讨 “听障者如何平等享受司法权”,这种对 “权利平等” 的追问,比单纯的 “卖惨” 更有力量。正如海外影评人所说:“好的现实题材电影,不仅能让观众共情,更能推动社会对问题的关注,《震耳欲聋》做到了这一点。”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流量演员演现实题材,会不会让深刻议题变得‘悬浮’?”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此前不少流量演员出演正剧,因缺乏生活体验、演技生硬遭差评。但檀健次的表现打破了这种偏见 —— 他不仅苦练手语,还深入听障群体体验生活,观察他们的日常交流方式,甚至跟着手语律师参与公益援助,这种 “沉浸式备戏” 让角色充满真实感。有听障观众看完片段后表示:“檀健次的手语不是‘摆样子’,能看出他真的理解听障者的表达习惯,这种尊重比演技更重要。”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流量演员带热度,现实题材传价值,二者结合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演员是否真的用心,檀健次显然做到了。”
《震耳欲聋》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电影。它不仅为国庆档注入了 “现实温度”,更让听障群体的司法困境被更多人看见。影片上映后,或许会推动更多人关注手语律师行业,甚至吸引更多人投身相关公益事业。对于檀健次而言,这部作品是他从 “偶像” 到 “演员” 的重要一步,证明了流量演员也能靠实力驾驭深刻角色;对于观众来说,走进影院看《震耳欲聋》,不仅是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社会边缘群体的 “看见与共情”。10 月 4 日,不妨走进影院,感受这部 “敢拍、敢讲、敢共情” 的作品,相信它会让你在震撼之余,多一份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你觉得檀健次能凭这部电影彻底撕掉 “流量标签” 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伪行家说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