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全国影院上映。当银幕上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颤抖着将手术刀悬停在同胞胸前,影院里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这个被日军强行征召的中国医生,在人性与兽性的撕裂中嘶吼:“我们是人,不是试验品!”这句台词,让无数观众想起王志文在首映礼上的哽咽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全国影院上映。当银幕上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颤抖着将手术刀悬停在同胞胸前,影院里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这个被日军强行征召的中国医生,在人性与兽性的撕裂中嘶吼:“我们是人,不是试验品!”这句台词,让无数观众想起王志文在首映礼上的哽咽:“历史不该被仇恨淹没,人类最该学会的,是互相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
一、手术刀下的撕裂:一个“帮凶”的灵魂挣扎
杜存山的角色,是导演赵林山十年来最艰难的创作。这个曾在东京医科大学留学的知识分子,被日军胁迫参与人体实验,却在目睹同胞被活体解剖时,偷偷在实验报告上伪造数据。王志文为了演活这种“恶中的善”,研究了8000页美国解密档案,甚至模仿日本军医特有的“压抑式发声法”。
在“疫苗藏发”的经典场景中,杜存山背过身将霍乱疫苗塞给孙茜饰演的农妇,手指在对方掌心轻轻一划——这个“无关剧情”的小动作,源自731部队原队员的忏悔录:“有些医生会在受害者伤口撒盐,但也有人偷偷用磺胺粉。”王志文通过“指尖微颤+喉结滚动”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被体制异化的普通人,如何在深渊边缘抓住最后一丝人性微光。
图片来自网络
二、历史的回声:为什么我们需要《731》?
影片上映前,曾有声音质疑:“揭露伤疤会加剧仇恨。”但主创团队用十年筹备给出答案:他们走访日本,从当年的士兵口中获取真实证言;在哈尔滨平房区,用HDR Vivid技术还原零下30℃的冻伤实验室;甚至让出生仅15天的婴儿参演,只为捕捉最本真的恐惧反应。
数据更令人震撼:影片中呈现的3000多受害者,仅是已知的冰山一角。日本NHK纪录片曾披露,731部队用活人进行过600多种细菌实验,包括让母子在高温室中踩踏求生。而杜存山的原型、抗联战士王子阳,正是在1934年中秋带领16人越狱后,向世界揭露了这段黑暗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
三、黑暗中的星火: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微小抵抗”
电影中,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用粪叉对抗日军,李乃文饰演的教师偷偷记录实验数据。这些角色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破坏派”与“保存派”。前者主张“用暴力烧毁罪证”,后者坚持“让真相重见天日”。
最触动人心的细节,是林子烨饰演的男孩。他在监狱里捡到王志文偷偷塞的糖果,却在越狱失败后,将染血的弹弓藏进砖缝。这个“儿童视角”的设计,暗合导演赵林山的创作初衷:“历史的记忆,需要从孩子的眼睛里传递下去。”正如影片结尾,老年男孩向孙女展示实验数据时说:“这些纸片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四、当枪声沉寂: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
《731》上映后,一位日本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我的祖父曾参与‘防疫给水’,他临终前说‘那些白雾里的尖叫,是我一生的噩梦’。”这种跨越国界的反思,恰是影片想要传递的核心——战争的伤痛属于全人类,而和平的希望,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觉醒。
王志文在采访中曾说:“杜存山的手术刀划不出血,但能划出人性的裂痕。”当我们走出影院,看到城市霓虹与万家灯火,或许更该记住:那些在历史长夜中互相取暖的灵魂,才是人类文明最坚韧的火种。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人类要互相关怀”的呐喊,永远回荡在星空之下。
点击关注,转发本文,让更多人看见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和平的一次守望。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