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选择在九一八这天正式上映,其用意不言自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这个日子的重量,也理解这部电影选择在这一天上映所承载的象征意义。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开始,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开端。而《731》所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中最黑暗、最惨痛的章节
《731》选择在九一八这天正式上映,其用意不言自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这个日子的重量,也理解这部电影选择在这一天上映所承载的象征意义。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开始,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开端。而《731》所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中最黑暗、最惨痛的章节之一——关于细菌战、关于人体实验、关于人性之恶的极致呈现。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映,无疑让这部电影超越了一部普通影片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民族的记忆。它提醒我们,有些历史绝不能遗忘,有些真相必须被铭记。
从目前的评分来看,《731》并没有获得一致的高分,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愤愤不平,认为打低分的人是对历史的漠视,甚至扣上“叛徒”的帽子。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却有些狭隘了。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看电影只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看某部电影,或者对某部电影评价不高,就否定他的爱国情怀。同样,我们也不能将电影的评价无限上升为对历史的态度问题。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将《731》与不久前创造票房奇迹的《哪吒二》进行对比,批评那些看《哪吒二》的人却不来看《731》,甚至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讽刺。这种比较实在有些牵强。电影市场本就是多元的,观众有不同的口味和选择,这再正常不过。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没看过《南京照相馆》、《志愿军》、《八佰》、《东极岛》等影片的人,是不是都要被归为“叛徒”之列?显然,这种批评方式不仅不合理,反而会让人产生反感。
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看电影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纪念馆、聆听亲历者讲述等方式来铭记历史、表达敬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多样性。如果有人对《731》给予了一些不那么正面的评价,只要这些评价是针对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叙事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而不是对历史的否定或漠视,我们就应当大度一些,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731》终究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部纪录片。它虽然基于历史事实,却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叙事重构。电影需要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情感的渲染,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戏剧化处理。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代入情境,感受历史,而不是为了完全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因此,我们不能以纪录片的标准去苛求它,也不能因为它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呈现就否定它的价值。
既然是艺术加工,加工的过程必定会有部分瑕疵,或者说艺术的鉴赏因人而异,生成一些负面的评价,情有可原。
历史需要铭记,但艺术也需要空间。《731》的上映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教育,但我们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它作为一部电影的本质。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保持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多样性的包容。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忘过去,也不失对当下的理性思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