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晚,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落幕,中国科幻影视的未来发展成为核心议题。从电影周打造的孵化平台——科幻电影创造营获奖作品到相关沙龙的探讨,传递出一个强烈的共识:国产科幻影视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路径。
9月19日晚,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落幕,中国科幻影视的未来发展成为核心议题。从电影周打造的孵化平台——科幻电影创造营获奖作品到相关沙龙的探讨,传递出一个强烈的共识:国产科幻影视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路径。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进入改编视野,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创作,但这条高门槛的赛道仍处于探索与碰撞的阶段,而立足本土文化、引发中国观众共鸣,则是破局关键。
壹
在电影《流浪地球2》和剧版《三体》之后,近一两年中国科幻影视剧领域显得较为沉寂。备受关注的《群星闪耀时》《球状闪电》《梦之海》《三体:大史》《三体:黑暗森林》等头部项目虽早有消息传出,但大多仍在筹备或制作中。
而灯塔研究院本月发布的《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调研显示,科幻已成为暑期档观众的第一强需求类型,其次为历史和喜剧。
剧版《三体》剧照
面对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在硬核科幻大作因制作周期长而暂时缺席之际,一批融合刑侦、悬疑、亲情、生命探索等元素的“轻科幻”剧集应运而生。它们以科幻为外壳,更贴近当下观众。例如,本次电影周的开幕影片《比如父子》聚焦父子情深;科幻世界打造的微短剧《寻找会说话的貊貊》(简称《貊貊》)探讨人的自我价值追寻;正在播出的《不眠日》则在“有限流”的高概念设定下,融入刑侦与悬疑元素,契合当代观众审美。
《寻找会说话的貊貊》剧照
在科幻电影创造营中脱颖而出的《无债之人》斩获了年度科幻电影项目奖,导演郭宇也获得年度科幻导演荣誉。这部获得黄建新、王红卫等众多专家赞赏的短片,通过“太空舱打工”的科幻设定置换现实语境,借极端太空环境下的人物境遇,隐喻当代打工人的生存困境。
《无债之人》海报
贰
电影周期间,众多创作者坦言,中国科幻影视仍处于缓慢成长阶段。担任本次创造营总制片人的张小北指出,尽管每年的科幻产业报告数据看似振奋,但仅聚焦科幻文学、影视等核心内容,“家底”依然薄弱。他认为科幻产业真正构建成型还需5-10年时间。在此过程中,科幻影视需成长为流行化关键载体,推动科幻从小众走向大众,培养稳固的科幻受众,并尝试“科幻+”的类型融合。
在倡导内容百花齐放的同时,创作者们亦强调,中国科幻的核心必须本土化,引发中国观众共鸣。导演黄建新表示,科幻的最大挑战在于想象力,但无论题材如何,核心都应锚定当下人的情感、想法、爱憎与选择。
科幻作家杨平认为,科幻虽源自西方,但中国科幻影视不能简单照搬,必须在叙事中扎根本土文化基因,“例如将‘家’的概念从地面延伸至空间站,让太空之事与百姓生活相连,带上烟火气,观众才会觉得‘这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未来’。”
杨平
叁
张小北以《流浪地球》为例,称其开创了中国式科幻的成功路径——如何带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勇敢迈向未知而崭新的未来。但他也指出,仅此一条路不够,还需探索其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要在未来叙事中建立中国人的形象、面孔和精神内核。他观察到,许多有海外背景的年轻创作者回国打造中国科幻叙事时,常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他强调,无论太空科幻还是未来想象,中国科幻必须能让本土观众产生共鸣,这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挑战。
《流浪地球》系列编剧杨治学则反复强调两点:时代性与地域性。所谓时代性,是创作者需寻找当代共鸣点,让观众感觉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属于当下、能引发兴趣。地域性,则是坚持本土特色。
杨治学常被问及中国电影是否要“走出去”、是否需迎合国外观众。他的观点是:“‘走出去’是结果而非出发点,出发点必须是中国观众喜爱。如果中国观众与世界观众在这一点上达成充分共识,‘走出去’将是水到渠成,而非一开始就预设要突破地域限制让全世界都喜欢。”
杨治学
剧版《三体》导演杨磊不久前在金熊猫奖上也谈到,科幻是舶来品,星球大战、赛博朋克等均基于西方文化构建。他指出了两种常见误解:一是用好特效就能拍好科幻;二是打开脑洞就能拍好科幻。他援引刘慈欣的观点,科幻故事是一系列基于可能性发生的思想实验,“因此,我想拍的科幻作品必须根植于真实生活、中国历史、美学系统、研发技术与文化属性,才能具有独特性。若一味模仿西方科幻,我们将永远只能追随其后。”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象山报道 编辑 曾琦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