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被包30场后续:71岁陈佩斯不仅仅再是“吃面条”的喜剧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2:27 2

摘要:“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71岁的陈佩斯攥着《731》的电影票,指节泛白。9月18日清晨的警笛刚歇,他就蹲在影院门口,把包下的30场票递给工作人员,这部7月被下架的电影,终于在九一八这天“回家”了。

“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71岁的陈佩斯攥着《731》的电影票,指节泛白。9月18日清晨的警笛刚歇,他就蹲在影院门口,把包下的30场票递给工作人员,这部7月被下架的电影,终于在九一八这天“回家”了。

9月18日上午八点北京朝阳影院的卷帘门刚拉开,陈佩斯就背着布包进来了。他没戴口罩,额角的白发顺着风翘起来,跟经理说:“把今天所有《731》的场次都包了,从九点到二十一点,30场,钱转你微信。”经理愣了愣,这还是当年春晚“吃面条”的陈佩斯吗?等观众陆陆续续进场,他站在海报前看:画面里是零下四十度的实验室,铁架子上挂着冻成冰的“实验体编号”。

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问他“爷爷你也来看吗”,他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爷爷小时候看《黑太阳731》,晚上躲在被子里哭,现在你们得看看,咱祖宗没忘的事儿。”中午十二点,第一场散场,有观众出来擦眼泪,看见陈佩斯坐在台阶上,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是他父亲陈强当年演《白毛女》的剧照。

《731》上映24小时票房破1.2亿,陈佩斯的30场全满,有观众发抖音:“邻座的大哥哭到拍大腿,我手里的爆米花没动过。”下午,陈佩斯发了条朋友圈:“30场不多,够让1000个人看见历史就行。”评论区炸了,有人说:“陈老师,我买了明天的票,带孩子去。”有人晒自己的电影票:“我在西安,影院里满座,大家都不说话,就听见哭。”

晚上电影官微发了条视频:陈佩斯在影院后台,跟导演赵林山握手,赵林山说:“哥,你这30场,比我跑十个发布会有用。”陈佩斯摇头:“是这电影有用,它把历史扒开给人看,不是为了恨,是为了记住。”当天深夜有网友翻出陈佩斯2015年的采访,当时他说:“我最怕的不是观众不笑,是观众忘了历史。”现在看来他没怕错,但他用行动把“忘了”变成了“记住”。

陈佩斯跟历史的缘分,早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父亲陈强是新中国第一批演抗战剧的演员,《白毛女》里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都是他的经典角色。陈佩斯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剧场,看见父亲化妆成“鬼子”,就问:“爸爸,你为什么要演坏人?”父亲说:“演坏人,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坏人有多坏。”

后来陈佩斯演喜剧,可他的喜剧里总有“根”,《父子老爷车》里的抗战老兵,《太后吉祥》里的爱国医生,都是他对历史的致敬。这次包场《731》,其实是他“遗传”父亲的家国情怀,父亲用演坏人提醒大家,他用包场提醒大家,都是为了“没忘”。

而《731》的导演赵林山,为了拍这部电影,花了三年时间找资料:去日本查档案,去哈尔滨的731遗址测尺寸,甚至找了当年的幸存者做顾问。他说:“我不敢编,编了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看完陈佩斯包场的事儿,我想起小时候爷爷跟我说的话:“历史不是故事,是血写的。”《731》不是恐怖片是历史课,那些被冻伤的手、被解剖的身体、被当作实验品的孩子都是真的。有人说“不敢看”,可不敢看不等于没发生过。

陈佩斯说“这不是电影是历史”,咱看的不是剧情,是先辈的疼。建议大家带孩子去看,不是让他们恨,是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先辈的血换的。别让历史变成书本上的字,得让它变成心里的秤,秤着咱的良心,秤着咱的家国。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