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人”必须日本人演:赵林山的选角红线,到底在守什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8:16 2

摘要:符号的好处是——我们不必直视他们的瞳孔;符号的代价是——我们忘了他们也曾是放学回家会喊“我回来了”的少年。

把镜头对准“人”,而不是“魔鬼”

731部队在教科书里常被简化为两个符号

白色防护服;

骷髅与两根交叉骨头。

符号的好处是——我们不必直视他们的瞳孔符号的代价是——我们忘了他们也曾是放学回家会喊“我回来了”的少年

赵林山坚持用日籍演员,真正的爆破点在这里:他要观众在银幕上“被迫”看见瞳孔——看见战犯说话时的停顿、呼吸的频率、甚至自嘲时的嘴角弧度。只有把这些“人”的细节还给他们,历史才不再是二维漫画,而是一桩需要活人负责的罪行。

“双面性”不是演技,是母语

日本演艺界有个术语叫“本音/建前”(ほんね/たてまえ),大意是“心里真正的声音”与“对外的体面话”。这种切换已植入日常语法:同一句对不起,可以表达忏悔,也可以表达拒绝

非日籍演员能把台词说标准,却难以把“本音”与“建前”之间的0.3秒空白演出来——那是母语者才拥有的“沉默的口音”

赵林山赌的就是这0.3秒:

当实验官笑着对少年俘虏说“没事的,只是量体温”,

0.3秒的空白里,观众要听见潜台词——

你的体温,将决定我今晚能不能升职。”

语言障碍的反杀:让历史自带“字幕”

剧组最初给日方演员配中文配音,试映时发现:一旦观众听懂每一句日语,暴力反而变得“顺滑”——听懂,就意味着你在潜意识里把对方纳入了同一套语义系统,暴力被“日常化”。

于是赵林山砍掉配音,保留现场原声,并刻意不做完整中文字幕,只给出关键词:“实验”“消毒”“结束”

观众被迫回到1943年的哈尔滨——

听不懂,才更警觉;

半懂不懂,才更恐惧。

语言障碍在这里完成一次反向教育:它把观众推入“被俘者视角”,让你体验“他们说话像唱歌,却随时可能割开你肚子”的无助。

选角伦理的三重悬崖

对日籍演员:

是否构成“道德绑架”——让后代扮演祖父辈的加害者?

赵林山的解决方式是“可以拒绝,绝不丑化”。演员签约前收到两本材料:

A. 731部队原始档案复印件;

B. 受害者口述实录。

同意签字,即视为“自愿进入历史证人席”。

对中国观众:

会不会强化“民族对立”?

片尾字幕给出数据:

本片拍摄得到中日两国共187位历史学者联合审阅,其中日方学者92位。

数字本身不带有情感,却像一道防火墙:影片的矛头不是“日本人”,而是“犯罪结构”。

对电影市场:

在商业片战场投放一部“反人类罪行纪实”,等于把票房天花板主动砍半。

赵林山的回应很“INTJ”

如果娱乐只负责让人舒服,那它迟早会变成另一种731。

一次迟到的解剖,能否缝合伤口?

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报告,战后全部被美军以“免除战犯起诉”为条件带走,至今封存于马里兰国家档案馆。

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审定的高中教科书,对“731”三字的提及率仍是——0

在这个语境下,《731》不是一部商业片,而是一台“体外循环机”:

把被历史遮蔽的脏血,强行抽出来,过滤,再输回公共记忆。

日籍演员的表演,像一把手术刀——

刀口对准的,是当年的加害者;

刀柄却握在当代观众手里。

至于手术能否成功,要看观众走出影院时,

是只骂一句“日本人真坏”,

还是开始追问:

如果我在那个位置,会不会也成为实验官?”

写给未来的备忘录

对创作者:

选角不是技术清单,而是伦理立场——

让加害者说母语,是让观众失去“安全距离”;

让受害者说方言,是让观众失去“替代快感”。

对观众:

别把电影当结论,把它当提问——

如果历史真有“双面性”,

我们这一面,有没有勇气照镜子?

对历史:

所有未被解剖的伤口,都会在下一代身上化脓。

赵林山只是递来一把手术刀,

要不要切开,

决定权在银幕外的我们。

黄金会反光,银幕也会。

黄金映出的是贪欲,

银幕映出的是——

如果今晚你走出影院,

忽然听见耳边有0.3秒的空白

那可能是1943年的哈尔滨,

在提醒你:

“别把我变成符号,

我本来是个人。”

来源:猪可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