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如墨,光影如昼。9月19日傍晚,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在南湖畔圆满落下帷幕。嘉宾与电影人陆续踏上红毯,闪光灯下,是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梦想的面孔。
夜色如墨,光影如昼。9月19日傍晚,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在南湖畔圆满落下帷幕。嘉宾与电影人陆续踏上红毯,闪光灯下,是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梦想的面孔。
这场为期六天的光影盛宴
不仅为嘉兴市民带来了一场
高水准的文化大餐
更在红船起航地为
中国青年电影的未来
点燃了新的希望
演员翁虹与导演江平共同主持了闭幕式。翁虹表示,本次影展共展映40余部影片,这些作品承载着青年电影人的热爱、才华与坚持。江平则盛赞嘉兴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远眺红船、漫步月河、吃一口粽子,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里,电影每天都在发生。”
闭幕式的核心环节是荣誉的揭晓
本次影展设置了
“观众评审荣誉”与“专业评审荣誉”两大序列
从不同维度对
青年电影人的作品给予肯定
在“观众评审荣誉”环节,《观众最具话题共鸣影片》《观众最喜爱影片》《观众最期待新人导演》等多个奖项一一揭晓。这份由观众票选产生的荣誉,被主持人称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是对影片最直接、最真诚的褒奖。
随后颁发的“专业评审荣誉”则代表了行业的高度认可。《最具市场潜力影片》《最具艺术价值影片》《荣誉推选影片》等重磅奖项的揭晓,为青年电影人的创作实力提供了专业背书。
当晚,最令人动容的环节,是对“光影行者”徐九斤先生的特别致敬。江平导演动情地讲述了徐九斤先生的故事:从1982年起,22岁的他用一副扁担、两个木箱、一台放映机,走村串户,四十一年如一日。他放映电影超过三万场,行程累计三十五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九圈。他不仅是放映员,更是历史的守护者,抢救并收藏了700多部胶片和60多台放映机,建立了“九斤电影珍藏馆”。
当徐九斤先生走上舞台,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发言朴实而真挚:“能为乡亲们放电影,是我的荣幸。” 这份坚守,正是吴天明先生所倡导的“扎根人民”精神的最好诠释,也为在场的青年电影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除了荣誉,本届影展更致力于为青年电影人搭建通向市场的桥梁。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组委会主席方励在致辞中透露,已有像保利影业这样的大公司表达了对部分参展影片的投资意向,“要输入资金、能力和市场机会给你们”。他对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圆满完成首届影展表示自豪,并强调影展为青年影人搭建了通向观众、产业界、影评人和学者的桥梁。
独立制片人郑泉在接受采访时对此深有同感。她带来的纪录片《爷爷奶奶这些事》,讲述了一对80岁老人离婚的故事。“这个电影节办得特别好,因为它能够对接观众、媒体和产业。”她认为,特别是固定的观众评审和详细的问卷反馈,为新人导演的文艺片解决了宣发困境,提供了宝贵的一手信息。
“首次在嘉兴举办的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与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南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能丰富市民的文化需求,让更多优秀电影进入嘉兴,更是展示南湖文化资源、激活文旅产业的重要契机。
该负责人介绍,影展期间,南湖区向影视机构推介了多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获得了积极反馈。未来,南湖区希望借助影展的平台,吸引更多影视机构入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因为电影来到嘉兴,带动当地文旅消费。
每一次落幕,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始。随着精彩的混剪视频播放,六天的欢笑、泪水与掌声在银幕上闪回。主持人邀请所有主创、嘉宾和志愿者上台合影,用一张“全家福”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定格。
“电影永不散场,青年永远在路上。”当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回荡在536艺术空间,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正式落下帷幕,但属于青年电影人的故事,和嘉兴与电影的缘分,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
◇
◇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在看”,会慢慢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哦。如果您关注我们的权威信息,请将“南湖发布”加为,每次阅读完后别忘记点下和哦。
来源:南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