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两位知名企业家——胖东来的于东来和西贝的贾国龙,意外地因为一部电影和一碗预制菜成为了舆论焦点。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电影《731》和西贝预制菜的发言,引发了广泛争议。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两次发声,将这位“良心企业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公众期待正在激烈碰撞。
9月,两位知名企业家——胖东来的于东来和西贝的贾国龙,意外地因为一部电影和一碗预制菜成为了舆论焦点。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电影《731》和西贝预制菜的发言,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位被网友誉为“最良心企业家”的商业领袖,一边被质疑“借民族伤痛营销”,另一边则被批评“与消费者脱节”。他的言论背后,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还是成功后的“有点飘”?
2025年9月,《731》上映并迅速引发巨大关注。这部以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细菌战、人体实验等罪行为背景的电影,首日票房就突破4亿,成为中国影史单日场次冠军。
然而高票房并没有带来好口碑。豆瓣评分仅为5.2分。观众批评影片“节奏混乱、情感缺失、演员表现平淡”。更大争议在于电影被指“美化历史”——“日本人从牢房叫人出来时的礼貌鞠躬”等情节令观众质疑影片是否在洗白日本人的行为。
在于东来的社交媒体评论区,有网友希望他能為电影《731》发声支持。于东来回应:“世界有数不清的仇恨,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
这番话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时间点,针对一部旨在铭记历史、揭露罪行的电影,迅速引发争议。许多网友认为这番话模糊了历史是非,是对历史伤痛的轻描淡写。
几乎与此同时,于东来卷入了另一场争议——西贝预制菜风波。
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平台吐槽西贝,称店内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贵,实在太恶心了”。随后西贝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却掀起了“几乎全是冷冻食材”的批评声浪。
于东来选择了力挺西贝。9月12日,他公开发文:“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第二天他再次发声:“每个企业都会发生管理上的漏洞和经营上的问题,西贝如果有存在的问题,相信一定会积极调整处理解决、一定会越来越重视提升商品品质和顾客满意。”
9月15日,于东来再次表示:“肯定西贝在很多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希望人们理性理解帮助企业改善问题走向美好。相信西贝会尽快完善人们对部分食品安全的担忧。”
《731》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如此大争议,不仅仅是因为电影质量本身。
导演赵林山的履历显示,他此前仅执导过三部作品,前两部豆瓣评分分别为5.3和6.3。这意味着在《731》之前,他的导演履历并不丰富,更没有处理重大历史题材的经验。
观众反馈指出,影片中存在大量槽点:“把电影拍成‘姜武越狱记’不说,制作方面也不走心,画面敷衍没有历史质感,场景道具太崭新,片中穿插搞笑情节”。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导演的常识性错误:“真正历史上731部队中的女性,只能担任后勤辅助岗位,例如护士、文职等等,根本不能被授予军衔。而影片中的女军官却进入了核心实验区,这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西贝预制菜风波的实质,是官方定义和大众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依据是相关部门标准: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净菜等不属于预制菜。但罗永浩和不少网友认为,保质期数月甚至两年的冷冻食材包就是“预制菜”。
消费者去餐厅吃饭,尤其是支付较高价格时,期待的不仅是卫生和吃饱,更包括新鲜食材的本味、厨师手艺的温度、即时烹饪的香气,乃至“被用心对待”的心理体验。
一位消费者坦言:“前几年自己曾从西贝的线上商城购买过很多预制菜。实话实说,比很多预制菜都贵,但我也不否认品质确实是很好。”
要理解于东来的言行,有必要了解他独特的经营理念。
对“人”的重视,是胖东来成功的关键。于东来表示:“1999年,我挣了1700万元,年底就决定拿出50%分给员工。你对员工好,员工对顾客好,顾客对社会好,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也会向善向好发展。”
于东来并不认为胖东来的模式可以轻易复制:“每个企业所处的环境、文化和团队都不一样。我们的模式是基于对员工、顾客和社会的理解逐步形成的。如果其他企业只是照搬一些表面做法,比如高薪酬、高福利,而没有真的理解,是很难成功的。”
于东来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用真诚换取信任,用信任赢得市场”。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对西贝的态度上:相信企业会改进问题,愿意给企业改正的机会。
于东来近期的两次发言,展现了他商业哲学的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他对历史题材电影的“传播美好”说。这番话虽然本意是倡导和平,但在民族伤痛未被抚平的背景下,显得缺乏共情和敏感性。
另一方面是他对西贝的力挺。于东来站在企业家立场,呼吁公众给企业改进机会,这与他一贯的“用美好眼光看世界”理念一脉相承。
但问题是,消费者期待的“良心企业家”是否应该超越企业家身份,更多代表消费者利益? 当于东来选择为同行辩护而非为消费者发声时,自然引发了一些失望情绪。
这两件事反映了于东来的一致性:他总是试图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倡导理解与包容。但这种一贯性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也可能显得过于简单化。
于东来曾说:“网络流量是一把‘双刃剑’”。胖东来能有今天的关注度,不是因为刻意追求流量,而是一直坚守自己,用心服务顾客,做好产品质量。
如今,他在舆论场的每一次发声都会引发巨大关注。是坚持真性情还是略微“有点飘”,可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位独特的企业家仍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试图让商业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即使这种方式有时会引发争议。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