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聚焦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简称731部队)在战争期间犯下罪行的影片《731》上映。影片以受难者的内部视角为核心,深刻揭示了731部队如何以残忍的人体实验造成受害者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伤害,从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聚焦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简称731部队)在战争期间犯下罪行的影片《731》上映。影片以受难者的内部视角为核心,深刻揭示了731部队如何以残忍的人体实验造成受害者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伤害,从而突破了过往一些抗日电影中对于旁观者叙述的依赖,由此形成对历史的书写与罪行的控诉。在此基础上,电影刻画了中国、苏联、朝鲜等多民族的受难者形象,使角色在遭遇苦难到反抗屈辱的过程中,呈现出动人的人性弧光,同时赋予这部影片更为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此外,本片运用超现实的镜头语言以及场景设置,在坚守真实性与严肃性的前提下,以更具有穿透力的影像呈现,使观众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第731部队人性沦丧的恐怖,以及受难者强烈的生命意志。这样一种超越历史事件的简单复刻,旨在通过影像艺术揭示历史真实背后的深层本质,从而形成一种更为深刻的影像话语建构。
从见证者到当事者叙事视角的内部转向
在近年来的抗战为题材国产影片中,创作者常引入见证者视角,从而起到引导观众进行价值判断的叙事功能。例如《八佰》中租界的群众以及外国军事代表团对于四行仓库守军英勇抗日的注目、《金陵十三钗》中美国入殓师约翰·米勒对风尘女子英勇就义的见证等,均是基于外部视点进行影像的叙事表达。这些视点代表了独立于核心事件外的、对于战争进行第三方审视与评判,并通过这样的视点设置,完成对日军侵略罪行的谴责以及中国同胞英勇反击的正当性确证。尽管见证者的旁观视点在抗战题材电影中有着自身的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鲜少被电影深刻挖掘并呈现的历史真实,如《731》中所触及的、几乎被抹去的历史记忆,亟须从受难者内部视角出发,建立当事者的证言式叙述,从而获得能够真正唤起观众深刻情感认同的言说方式。
电影《731》并未从外部视点,对731部队的罪行以及受难者英勇的反抗行为进行再现,以及立足于“他者”的价值判断,而是深入受难者的心理体验,并在观众接受层面与角色保持同步,将镜头锚定于核心事件的卷入者身上。比如,影片中塑造的王永章(姜武饰演)是一名处于事件中心的卷入者和受难者,影片没有在叙事前期就将其塑造为强烈英雄色彩的核心角色,而是一个拥有着最为朴素的求生心态、甚至打着“小算盘”的普通人,同时巧妙地设置身份错位的线索,进而在其与其他受难者的互动、与加害者的博弈中,完成人物自身的动机转变与价值实现,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人性弧光。影片叙事始终贯穿一种从历史当事者出发的叙述逻辑,从受难者的内部角度叙述并谴责着731部队的罪行,从而体现出极为强烈的反战立场和人文关怀。
此外,本片基于历史真实刻画了朝鲜、苏联等国家的受害者,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角色尽管有着各自独特的身份与文化背景,但同样经历了从受骗、受害再到反抗的过程,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影片的结尾,不同国家的受害者联合搭建起“人梯”,帮助代表着希望的男孩孙明亮逃生,使不同民族人民在反抗法西斯暴行之际的团结精神予以具象化呈现,这一象征性的仪式化场景突显了影片对于历史事件中所有受难者求生反抗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意识,也使得每一个角色超越了国族身份的局限,从孤立的受难者完成了集体反抗的命运转变,使得影片在立足于共同抵抗法西斯暴行人道主义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叙述视角的内部转向,将受难者的命运通过叙事进程的推进联结在一起,从而其意义的表达与传递,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国际视角。
超越再现:历史记忆的影像化表达与视听策略
当电影尝试通过影像语言呈现惨无人道的战争暴行时,如何在历史真实再现与避免苦难奇观化之间达成平衡,是创作者在如何设置完整的影像表意策略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731》在部分呈现活体实验场景的同时,更多选择以细致入微的视听语言刻画受害者在承受谎言与伤害时的内心体验,使得观众可以从更深层面体认受害者的悲惨境遇。影片中多次出现超现实的视觉场景,如监狱走廊中闪现的黑白无常、受害者想象中逃脱监狱后的狂欢等,这些基于想象的符号化的视觉表达,尽管并不是对于现实真实的直接再现,却以更加富有张力的影像语言,去揭示超越肉体伤害的,日军罪行对于受难者精神与心灵的巨大摧残,以及与之形成对比的,受难者在极端情境下仍然坚守的顽强生存意志和生命尊严。此外,影片的场景设置也具有独特的表意机制,受害者被关押在一尘不染的牢狱之中,显然这是一个异于现实既定认知的设定。随着叙事的推进,观众跟随着受害者的视点,逐渐发现并意识到,整洁的环境只是731部队为了“储存”干净而健康的“马路大”的一种手段,确保其残忍实验的有效性。在日本军人看来,受害者与“马路大”的直译“原木”并无区别。此时,这样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已然不是常规认知中,象征着理性与文明的标识,反而极具代表性地构成了日军人性沦丧的视觉符号,整洁空洞的牢房与731部队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宰制下的道德缺失形成了紧密的连结。可以说,本片在视听语言层面的风格化把控以及细节雕琢,对历史受难者内心的绝望与施暴者的恐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银幕呈现,这在此类题材的创作中是极具突破性的。
电影《731》的上映本身便是一个为受难者发声,使黑暗的历史重现于前景之中的积极实践。影片构建了当事者的话语,从内部视角出发,完成对战争罪行的强烈谴责和历史真实的正视,对于当下社会而言极具意义。而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影片并没有通过奇观化的视听场景吸引观众,而是通过多样的影像表达策略,深入受害者的内心以及日军暴行背后的恐怖本质,这是一种对历史怀有敬意的创作态度,而这种创作态度正是电影艺术得以作为那段屈辱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的传承基石。
来源:影视有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