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扎在哈尔滨的一支编号为731的侵华日军,以「给水防疫」的名义,秘密进行着细菌战研究。
《731》终于上映了。
关于这部电影的上映、撤档的讨论,已经来来回回好几轮。
期间说什么的都有,猜什么的也都是。
总而言之,大众对于这部电影有着绝对不一般的期待与好奇。
如今《731》终于拉下它神秘的面纱与我们见面。
而且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突破3亿,预测总票房将超过15亿。
鱼叔是第一时间走进影院。
鉴于网上很多没看过就评价的信息,先晒个票根。
不知道为什么,我买的票上还写着「党课」二字。
可能赶上了什么社区活动,现场几乎坐满,中途还有人拍照。
但放映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总之我看完之后,心情很是复杂。
想了又想,还是决定今天和大家好好说一说我的感受。
《731》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备受关注,是因为题材。
故事取材自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1945年,抗战还未结束。
驻扎在哈尔滨的一支编号为731的侵华日军,以「给水防疫」的名义,秘密进行着细菌战研究。
领导的日本军官,名为石井四郎。
实际上,早在1932年7月,日军就已经在黑龙江省的五常县背荫河镇秘密设立了细菌试验场,称为「中马城」。
对外同样是以「防疫研究室」作为掩盖。
731以「土匪」的名义大肆抓捕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的平民与战俘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超过3000人惨死在这场实验中。
之后,731成功研究出细菌炸弹,并对中国平民发动毫无人性的细菌战。
在日本投降前夕,石井四郎等人为了逃避罪责,命令部署杀死所有731部队在押人员,炸毁研究设备和设施,销毁罪证,将大量资料带回日本。
而石井四郎自己则策划了一场假死,逃脱过一切问责。
更令人气愤的是,战争结束后,美国以豁免731部队战犯战争责任为条件,换取了731部队进行人体试验、细菌实验、细菌战、毒气实验等方面的数据。
甚至还为此支付了25万美元。
731部队所作所为几乎全部被掩盖。
正常人面对731部队的所作所为,除了痛恨,没有一丝其他的余地。
时至今日,731的罪行依旧尚未被全部披露,相关的影视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尤其是在华语范围内,最知名的还是那部香港电影《黑太阳731》。
正因如此,《731》这部准备了十年,搜集了大量真实史料的电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出现,必然备受关注。
从网传要定档,到悄无声息,后来传出「全球预映」却又撤档,再到现在正式上映,整个过程可以说几经波折。
此前,网络上曾出现一种说法。
认为本片因为尺度过大、画面过于血腥,导致审核阶段出了问题。
但真实情况如何,并未有官方说法。
无论如何,尺度都成了本片的一大热议话题。
《731》定档后,海报上就写上了「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的提示。
预告中,就可以看到不少血腥暴力的画面。
成片中,像是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都有直观展示。
虽说总共加起来也没多久,但尺度也不算小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本片的血腥镜头远远不够,比起现实日军的所作所为不足万分之一。
不过,电影毕竟是一种演绎,没必要完全复刻现实的残酷。
而且这类重大历史题材,如果过于强调尺度,则会造成猎奇感过重,掩盖真正的内核。
所以在我看来,尺度并不是这部电影应该讨论的核心问题。
故事、情感、主题,这些才是。
故事主线其实非常简单。
一个投机取巧、油嘴滑舌的中年男人王永章,因为报纸上读了「抗日英雄王子阳」的报道,想要借着这个名号赚一把活命钱,结果被抓进了731。
他凭借着小聪明和一点点语言天赋,逐渐混成了日军杂务工。
每天负责送餐、清洁、翻译,也成为了其他人口中的「汉奸」。
但就是在这个做「汉奸」的过程中,王永章看清了日军虚伪的谎言,发现了这里的真相。
最终,他决定借着自己「汉奸」的身份带领大家逃出去。
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片,保证真实感是首要前提。
这种真实感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情节逻辑和人物情感上的真实。
本片邀请的历史顾问,是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
他曾在首映式上说:
电影的画面声音都是有出处的,不是虚构更不是谎言。
电影的导演赵林山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自己的目标就是用电影化的手段将这些证据电影化,让真实抵达最真实的地方。
可当我们聚焦电影本身时,它的表达与预期中的质量发生了错位。
因为它的叙事,并没有采用很写实的拍法。
而是在故事线中间加入了很多抽象的表现手法,以及符号化的象征元素。
例如,在王永章想象出逃成功时,一个孩子飞在空中的场景。
一个被抓来的女护士为人消毒时,被点燃的硫磺像烟花一样在空中炸开。
一些打扮成日本娃娃样的女孩子在一个药房里,乘坐着秋千一样的东西上下飞着大喊各种药材。
以及,片中突然出现的「花魁道中」场景。
这些片段看起来似乎很美,很浪漫化,但并没有对故事的推进或情感的渲染起到多大作用。
而且,有点用的太多了。
导致故事被打散成无数个片段,观感有一些支离破碎。
人物的刻画也不够生动、丰满。
不难看出导演有意想从平民角度来审视日军反人类的暴行。
731部队中关押的人没有姓名,只有编号,他们被称为「马路大」,也就是木材的意思。
所以,他们会执着于自己的姓名。
比如,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就是这样的存在。
他是最早一批进入731的人,养着一只神秘的耗子,总是说一些神秘的话。
我一直在期待他身上能够出现什么更有深度的故事。
但没想到,他就这么始终作为谜语人,最后高喊着自己的名字下线了。
如此,人物的塑造过于神秘,细节过于简化,这就导致人物的陨灭也难以打动人。
同样是通过普通人被抹杀来揭露日本军的残酷,《南京照相馆》就明显做得更好。
影片中有一段,将一张张南京市民的生活照和被屠杀的画面交错对比。
每个人物虽然只有几秒钟的镜头,却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生命细节传递出的真实感。
而之后他们遭受的暴力、屠杀,也更能够给我们巨大的情感冲击。
反观《731》就十分缺乏这种对人物的细节支撑。
情节上的不完整,人物的平面,导致了电影表达上的羸弱。
「真实」二字,更没有说服力。
另外,电影的主题落点也有一点割裂。
既想揭露731部队惨无人道的罪行,又想反思战争对日本士兵的扭曲。
但是,并没有将两者结合处理得很好。
尤其是后者,感觉像是临时凑上去的想法,并没有呈现出很完整的反思逻辑,反而让故事走向变得有些尴尬。
片中有两个日方角色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
一个是少年日本兵。
不知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他救下了一个要被送去做实验的小男孩。
后来这个日本兵被王永章杀死。
导演在这里特意用了一个慢镜头,展现之前小男孩变戏法的三颗红球,缓缓从他口袋中滚出。
好像在表达这个日本兵死得很遗憾,让人同情。
但前面铺垫实在不足,只让人感到突兀。
另一个是被养大成日本军官的中国女孩。
她面目凶狠,行事残忍无度。
却会在半夜,偷偷跑进监狱依偎着一个孕妇的肚子睡觉。
且不说,日本军队存在女军官是否真实,就说人物塑造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看得出创作者想要探讨战争之下众人皆苦难的可能性。
但这样的情节安排过于生硬,缺乏前后联系,让人感到很刻意。
关于对731日本兵的批判与反思,日本那边8年前曾制作过一部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试验》。
这部纪录片号称是日本第一次公开揭秘731部队,总长只有50分钟左右。
接受采访的人,被探究的人,以及录音资料中被审问的人,都是731中的一员。
有的人,在战后一直感到悔恨。
像是当年一个14岁加入731部队的少年兵。
已经年迈的他,面对镜头袒露自己的心境:
那年头,不这么做到头来会死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根本说不出口,不敢说自己觉得他们很可怜,看着也不能说。
在那种环境下,敢这么说就会被当成非国民。
他还红着眼睛说:
哎这就是战争啊。
千万不能发动战争。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总会一个人流眼泪。
有的,则始终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个主导冻伤研究的京都大学医学教授,就曾在日记中写道: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日本军人免受冻伤的威胁,是自豪与骄傲的。
还有的,则难以原谅自己,早早了断。
一个细菌实验的负责人,在审判的录音中,可以听到他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悔过。
在服役结束后,回国前,他就选择了自杀。
纪录片没有一个血腥的场景,选择以参与人体试验的医生作为切口。
对他们所做实验进行抽丝剥茧的复原。
在揭露这惨无人道的罪行的同时,试图探寻一个问题:
究竟是什么促使当时的日本突破人性的底线?
为什么日本各个高校要不断输送专家、高才生去731?
归根结底是一个词儿叫舆论。
狂热的军国主义,铺天盖地的虚假宣传,刺激着这些人踏上去屠杀的道路。
这个裹挟在漫天惨叫与鲜血里的真相,凛冽又残忍。
纪录片中有这么一句话:
科学家是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的人。
在沉重惨痛的历史之中,有大批的人和故事,需要被看见。
看到加害者的故事,让我们反思与批判人性。
看到受害者的故事,让我们痛惜、纪念、铭记。
如果一部电影两者兼顾,固然很好,像《紫日》像《鬼子来了》。
若只讲好受害者的故事,也很足够。
可惜,《731》似乎两边都没有讲得很完整。
片中,一个又一个受难者高喊着自己的名字,画面上也打出了——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有些可惜,这部电影的质量好像又将这些人打回一个又一个数字。
没有人物的鲜活细节,只剩下空洞的形象与口号。
而这又不得不让人回想起上映前的那些事儿。
尤其像是一些「神秘学」的传闻,还有演员们穿着731防护服宣传。
也许从这一刻开始,这部电影走的路就出现一丝偏差。
对于历史与真相,我们要正视,要铭记。
对于罪证与罪人,我们不能原谅。
而对于电影,我们需要更多的分量。
来源:独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