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这个特殊日子,电影《731》上映了。说实话,我本来挺期待的,毕竟这是个沉重的历史题材,据说导演赵林山为了拍这片子抵押房产、跨国取证六七年,才让这部电影出炉。
3.4亿票房配上一星差评,这年头连《731》这种电影都能被人黑?
9月18日这个特殊日子,电影《731》上映了。说实话,我本来挺期待的,毕竟这是个沉重的历史题材,据说导演赵林山为了拍这片子抵押房产、跨国取证六七年,才让这部电影出炉。
可上映当天我就发现不对劲了。票房数字蹭蹭往上涨,破了十项纪录,排片率70%,全天票房占比97%,这成绩在工作日能有这表现,按理说应该口碑爆棚才对。
可豆瓣上的差评却接连不断!
点开这些差评,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剧情欠真实"、"煽情做作"、"特效粗糙"!
还有个差评说"囚犯服装太干净整洁,与历史背景不符"。我当时就乐了,人家剧组1:1还原731部队实验基地,连焚尸炉都给你搭出来了,服装还用严格考证过的,你跟我说不符合历史?
甚至还有评论批评"特效僵硬、色彩失真"。
我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差评发布的时间挺有意思,基本都集中在上映后的几个小时内!
我看到有些差评甚至直接否认731部队的罪行,说什么"罪行被夸大"、"细菌战根本不存在"。
我特意去查了查这些发差评的账号。发现好多账号注册时间都特别新,有的甚至就是为了评论这部电影才注册的。
还有个细节,这些差评的IP地址分布也挺奇葩的。按说一部国产电影,差评应该主要来自国内各大城市才对,可我发现不少差评的IP显示来自海外。
这下我明白了,感情这不是普通的观众差评,这感情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舆论攻击啊。
我又往深了挖了挖,发现这事儿的水比我想象的还要深。早在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网上造势抵制了。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画面血腥影响儿童"、"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现在都和平了没必要旧事重提"。
这些理由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可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一部成人向的历史题材电影,本来就不是给小孩看的,怎么就影响儿童了?中日友好难道就要建立在遗忘历史的基础上?
我突然想起导演赵林山在取证过程中遇到的事儿。他在日本搜集资料时,就有日本右翼分子冷嘲热讽地说:"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我越想越觉得这背后有日本右翼组织的影子。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国际上推行历史否认主义,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w安妇,现在又想否认731部队的罪行?
我发现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教育别人。动不动就说"我们要宽容"、"要放下仇恨",好像记住历史就是狭隘,忘记过去才是开明。
可他们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宽容是对已经认罪悔改的人的,而不是对至今还在否认罪行、篡改历史的人的,日本右翼到现在都不肯承认731部队的罪行,凭什么要求我们宽容?
导演赵林山用了8000多页解密档案、4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苏联缴获的《731部队实验日志》,这些铁证如山的材料,让这些人的谎言不攻自破。
所以他们急了,开始动用各种手段来阻止这部电影的传播。从去年的大规模举报,到现在的恶意差评,手段层出不穷。
可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这部电影的价值。一部能让侵略者害怕的电影,一定是触及了他们的痛处。
我觉得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也不能让这些人得逞。看电影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而不是被这些有组织的差评带节奏。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败问题,这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保卫战。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文化自信?
历史不是靠删差评能够改变的,真相也不是靠网络水军能够掩盖的。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731》首映日青年观众是主流,票房最高的城市是上海(2025-09-19)
腾讯新闻:电影《731》还没上映,就遭到频繁投诉,举报的奇葩理由你想象不到(2025-06-24)
游民星空:《731》豆瓣早期影评出炉!尺度不小 但剧情不佳(2025-09-18)
知乎:电影《731》,一个30秒预告片就遭到上百万人抵制,他们在害怕什么(2025-07)
来源:爱笑橘子2h4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