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哈尔滨的秋风吹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断壁残垣,2025年9月18日这天,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与展馆外绵延的长队形成了奇妙的共振。赵林山导演十年磨一剑的《731》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关于历史记忆、战争反思与和平守护的全
当哈尔滨的秋风吹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断壁残垣,2025年9月18日这天,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与展馆外绵延的长队形成了奇妙的共振。赵林山导演十年磨一剑的《731》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关于历史记忆、战争反思与和平守护的全民讨论。
上映仅两天,《731》便以5.66亿票房创下历史题材电影的开画纪录,首日25.4万场的排片量更是打破了《复仇者联盟4》保持多年的影史纪录。这个数字背后,是700万观众在猫眼、灯塔平台标记的“想看”,其中猫眼单平台就有453万用户预约观影,预售票房早早突破1.7亿元大关。在商业大片云集的秋季档,这部没有流量明星、不搞娱乐化改编的严肃历史片,用票房证明了观众对沉重历史题材的接纳与渴求。
首映式上,赵林山导演泣不成声的致辞道出了创作的初心:“这个首映必须在哈尔滨,它是一种告慰,对那些逝去的人是一种告慰。”当他说出“让影院变成正义的法庭,每一个观众都是审判者”时,在场观众无不动容。这种情感共鸣迅速转化为观影热潮,许多城市出现全家三代共同观影的场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走进影院,完成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
“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这么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这是首映现场观众最普遍的反馈。影片中“跳蚤培养车间”“冻伤实验室”等场景的写实呈现,让不少观众忍不住捂眼叹息,而婴儿啼哭声与童谣交织的片段,更带来生理性的疼痛体验。这种刺痛感恰恰印证了赵林山追求的“细节真实”:那个由他小女儿饰演的、攥着布娃娃回头张望的小女孩,眼中的懵懂与恐惧成为最锋利的叙事武器,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
观影后,许多观众自发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内那面刻满受害者姓名的墙前,驻足者比往日多了数倍。一位90后观众在社交媒体写道:“电影让那些史料上的文字活了过来,当看到实验台上的铁皮牌时,突然想起导演在采访中说过的‘马鲁他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从银幕到现实的情感迁移,让历史记忆完成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影片的社会意义。《人民日报》强调其“以铭记之名回望历史”的创作态度,光明网则用“你若记得,我便活着”点出影片与3000多名受害者的精神联结。历史学者们尤为认可影片对“小人物”的刻画,那个藏家书于鞋底的护士、烧毁数据的日本研究员,这些在史料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角色,在银幕上成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让观众真正理解“遇难者也曾是像我们一样的人”。
电影上映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已迎来参观热潮,2025年暑期日均接待参观者上万名。随着影片公映,展馆外的队伍排得更长,许多学校将参观展馆与观影结合,开发出“光影+实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云南的刘女士带女儿看完电影后专程赶往哈尔滨,她说:“孩子看完电影问了很多问题,我想让她在真实的历史遗址前找到答案。”
影院也主动承担起教育功能,全国近千家影院设立“历史角”,循环播放731部队遗址纪录片,摆放历史学者编写的观影指南。青岛、上海等地的多所中学将影片纳入反战教育课程,组织学生撰写观影感悟,其中一篇作文写道:“那个抱着布娃娃的小女孩让我想起了我的妹妹,我无法想象她经历的痛苦。”这种共情正是赵林山希望看到的。他让女儿参演的初衷,就是要让年轻一代“把记忆种进心里”。
《731》的影响迅速超越国界。影片于9月18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映,次日登陆美加院线,引发海外华人社群的观影热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用中日双语转发电影海报后,在日本社交平台引发激烈讨论,不少日本网民呼吁影片在本国上映:“这部电影应该以某种形式在日本上映,我们必须了解并思考这段历史”“应该开设731博物馆,提醒我们不再卷入战争”。
这种呼声与部分日本机构的紧张形成对比,上海等地的5所日本人学校在电影上映日改为在线授课。这种差异恰恰说明,正视历史虽然痛苦,却是达成和解的必经之路。正如赵林山在金鸡奖推介时所说:“在全世界二战记忆体系里,731部队的罪行、中国人的反抗精神都需要让更多人知道。”
从十年前埋下种子,到如今收获全民共鸣,赵林山用《731》证明:有些历史虽然沉重,却值得被反复讲述。上映后的种种反响,无论是5.66亿票房的市场认可,还是纪念馆里激增的参观者;无论是观众走出影院时的沉默落泪,还是日本网民的反思之声,都印证了他的创作信念:“当银幕亮起时,那些逝去的生命会重新‘活’一次。”
当哈尔滨731部队遗址的晨霜无数次落在赵林山的肩头时,他指尖摩挲着残垣断壁上斑驳的弹痕,忽然发现镜中自己的鬓角,已和这遗址的落雪般苍白。从2012年心底埋下那颗名为“731”的种子,到2022年影片初剪完成,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位导演,用十年光阴把一场民族伤痛的记忆,熬成了银幕上不会褪色的史诗。这哪里是创作,分明是用青丝作燃料,为亡魂点亮的长明灯。
十年青丝熬成雪,熬掉的是时光,熬不散的是记忆。赵林山用一部电影告诉我们:有些历史不能只躺在史料里,有些伤痛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上,要化作守护和平的警钟。赵林山用整整十年光阴,将《731》从心底深埋的念头,熬成了一部承载民族记忆重量的影像史诗。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