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国庆档,500亿稳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1:54 2

摘要:想必不少人仍记得,2025开年之际,导演陈思诚曾公开提及,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一条年产票房红线——480亿元,一旦跌破这一数值,70%的影院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文娱商业观察

文/德黑兰

想必不少人仍记得,2025开年之际,导演陈思诚曾公开提及,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一条年产票房红线——480亿元,一旦跌破这一数值,70%的影院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这番话绝非危言耸听,而是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最真实的生存写照。

灯塔研究院报告显示,2024年有高达57%的观众全年仅观影一次,25岁以下年轻观众的占比更跌至21%。与之呼应,业界翘首以待的500亿票房彻底落空,全国电影最终票房仅止步于425.02 亿元,创下除疫情两年(2020年和2022年)外的近十年新低。

但今年,情况已经有了转机。

凭借暑期档近120亿元票房的强劲拉动,截至《731》上映前,内地电影市场累计票房就已顺利突破400亿元大关。这一成绩不仅提前76天超越2024年全年425亿的总票房,更让冲击“年度500亿”从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转变为可触达的现实目标。

而接下来,“年度500亿”的缺口能否被填补,几乎完全依赖两大关键变量——正在上映的《731》与即将到来的国庆档。

难以被拒绝的《731》?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细菌战暴行,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集体记忆之一。

据统计,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而在抖音上,话题#731的播放量超94亿次。这种社会情绪的积累,不仅使《731》成为“历史真相可视化”的载体,也让它实现了罕见的代际突破。

在此基础上,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先于片方公布定档消息的的动作,叠加9月18日这一特殊档期的选择,以及不少影院将首场放映时间设定在9月18日上午9点18分的仪式化安排,又进一步赋予了影片厚重感与公信力,让观众更加确信,这绝非一部噱头之作,而是对历史真实的“沉浸式审判”、对遇难者的郑重告慰。

于是,一切都顺利成章。

上映前,《731》的猫眼想看人数已飙升至453.7万,超过了此前的“榜一”《唐人街探案3》,成为该平台内地影史想看人数最高的电影;预售总票房成为春节档后首部(不含点映)预售迈过亿级门槛的影片,同时首映日预排片场次突破25.5万,超越《速度与激情9》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正式上映时的22.8万场,加冕中国影史上映首日场次桂冠。

到了正式上映首日后,《731》不仅超越《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内地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冠军,更以24.6%的上座率、935.5万观影人次、3.44亿元票房画出了一条凌厉的吸金曲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731》已经到了“半场开香槟”的时刻。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观众对《731》抱持的期待太高了,对那段黑暗记忆的情绪也太深刻了,这为影片的热度裂变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也赋予其超越普通商业片的独特观影号召力,但同时所裹挟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它必须经得起一帧一画被放大在聚光灯下检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731》并非首部聚焦这一议题的作品。

1988年于香港上映的《黑太阳731》,早已以尖锐笔触深刻揭露了日本731部队的反人类恶行,片中解剖场景均由专业医生参演,所解剖的更是真实尸体。这份对历史真相的赤裸呈现,使其不仅一度成为学校组织观看的纪实教育影片,更让它在豆瓣仍稳稳保持着8.1高分,成为这一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绕不开的“先例标杆”。

事实上,梳理当下社交平台的观众反馈,已有不少声音对其历史还原的深刻度、内容呈现的合理性等提出了质疑,更有人表示“给高分对不起良心,给低分对不起先烈”。

看电影本身是一项私密的个人体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果《731》最终未能凝聚起正向的口碑效应,反而加剧了失望情绪蔓延,这不仅是观众和行业都不乐见到的结果,也是国庆档不能轻易承接的重压。

各有所长的“国庆军团”?

事实上,今年国庆档自身的情况,本就经不起大风大浪。

表面上看,今年的国庆恰逢中秋,足足8天的长假不仅拉长了观影窗口期,更叠加了中秋“家庭团聚”与国庆“休闲消费”的双重场景优势,市场空间比往年更为广阔。

与此同时,已官宣定档的14部影片也是各有所长,既有与档期高度契合的陈凯歌“志愿军”系列收官作、主打奇幻视效的大IP续作、汇聚华语电影绝版阵容的港式犯罪片,也有光线影业&易中天双重加持的三国题材动画电影、韩寒担任监制的家庭都市喜剧、以及龙氏动作喜剧等类型,整体实现了对全年龄段、多偏好观众的覆盖。

但拨开这份热闹的表象,不难发现,今年的国庆档并没有“压舱石”级的超级头部影片。

具体来看,受益于前作沉淀的IP优势,华策主控的《刺杀小说家2》目前的想看人数断层领先,处于档期的绝对第一梯队。而从影片的硬件配置来看,其也确实具备支撑这种领跑态势的实力。

对比前作,华策不仅将主演阵容焕新,在保留董子健、雷佳音的基础上加入邓超,形成更具张力的演员组合,也将编剧从陈舒等人更换为曾打造《风犬少年的天空》《雄狮少年》的里则林,并在原著人物与世界观的框架下,原创了新的故事。

同时,华策还进一步放大了这一IP的标志性优势。从已释出的预告片看,《刺杀小说家2》的特效场面不仅数量较前作更为密集,视觉尺度与感官震撼力也实现了全面升级。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2021年春节档,《刺杀小说家》是评价最为两极的电影,而国产奇幻本也是电影市场中一块公认的“硬骨头”,想象落地与叙事扎实的平衡难题,让这一类型的创作与市场接受度始终面临极高挑战,最终大都也是以“出力不讨好”收场。

《刺杀小说家2》的票房不确定性依然较高,而可以与之匹敌的《志愿军:浴血和平》虽是目前档内期的唯一一部国产战争片,但系列前两部的票房成绩都中规中矩,大众口碑还呈现下滑趋势。

再加上陈凯歌“捧喂”陈飞宇的意图更加外露,该片想在大众对主旋律普遍审美疲劳的背景下打破上限,可能性很小。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只要这两部影片的口碑不大扑,基本能锁定15-20亿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今年国庆档总票房跑赢2024年大概率是既定结果,若《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或者《熊猫计划2》《浪浪人生》《震耳欲聋》《风火山林》等中腰部影片能有超预期表现,则更有望向 25-30亿的更高区间发起冲击。

总结来说一句话,国庆档的票房天花板高度,取决于当前的“国庆军团”能否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量变”催生“质变”。

500亿,可期待但并非稳赢

最后,说回“年度500亿”。

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剩余不足100亿的缺口看似触手可及,但始终算不上“稳赢局”。

截至稿前,对《731》,猫眼给出的预测总票为15.88亿元,较上映首日提升了2.77亿元,但灯塔却从上映首日的13.66亿元下调至11.84亿元。

这并非简单的“数据打架”,更多可能是对“历史教育价值”与“商业变现能力”的不同估值,若影片接下来能持续触达下沉市场,且观众反馈从“情绪宣泄”转向“历史反思”,则可能符合甚至超过猫眼预期;反之,若口碑持续分化且缺乏新话题引流,则将向灯塔预测的11亿元区间靠拢。

换言之,《731》最终的票房走势,将取决于其自身的口碑稳定性和长尾运营能力。但无论如何,它成为不了第二个《南京照相馆》已经板上钉钉了。

国庆档方面,目前的最大悬念无疑落在了《抓特务》身上。

该片是冯小刚继《芳华》后的又一年代戏力作,由雷佳音、胡歌主演,故事翻拍自经典反特剧《无悔追踪》,整体内容很有风格,上映的呼声也较高。但据多方信源透露,该片因部分情节涉及敏感内容需要重新剪辑,能否赶上国庆档现在还悬而未决。

更具指向性的是,大麦娱乐已将《毕正明的证明》送入国庆档,这一操作背后的潜台词可能就是,《抓特务》以及《特立独行》《爆水管》大概率都与今年国庆档无缘了。

除《731》和国庆档这两大核心变量外,参考往年,“后国庆档”至“跨年档”的票房贡献也能为“年度500亿”的实现带来强大推力。而今年目前已有《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两部好莱坞顶级IP续集,以及《无名之辈3》和柯汶利继《误杀》《默杀》后的“第三杀”《匿杀》,确定在这一区间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阿凡达3》积蓄热度,《阿凡达 2》已官宣于10月2日-8日在全球各地举行大规模3D限定重映。

然而,这未尝不是一种底气不足的信号。毕竟,《阿凡达2》票房从30亿预期“垮”到最终的16.98亿元,不仅是单部影片的失利,更折射出好莱坞IP在华吸引力下滑的市场现实,且对“阿凡达”系列的口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耗。

“花架子”再多,是骡子是马,都得拉出来溜溜。

同样的,“年度500亿”可盼,但绝非靠IP噱头或档期红利就能稳拿,最终还得靠每部影片用扎实的品质接住观众的信任。

来源:文娱商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