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一部名为《731》的电影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这一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的纪念日,导演赵林山选择在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子推出这部耗时11年、历经生死考验的作品,不是巧合,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精神复仇”。
2025年9月18日,一部名为《731》的电影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这一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的纪念日,导演赵林山选择在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子推出这部耗时11年、历经生死考验的作品,不是巧合,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精神复仇”。
影片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真实罪行为蓝本,通过极具冲击力的影像语言,还原了那段被刻意遮蔽的历史: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细菌战测试、婴儿作为“实验材料”……每一个镜头都像一把刀,刺向观众的良知底线。然而,就在影片全球上映的同时,一个更为沉重的消息悄然浮现——日本外务省已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要求更改片名、删减70%以上涉及日军暴行的画面,甚至有来自东京IP地址的大规模投诉涌入国际平台。
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争议,而是一场关于“记忆主权”的战争。
《731》之所以触动日本右翼神经,并非因其艺术成就,而是因为它做了一件他们最害怕的事:把沉默的尸体变成了会说话的证人。
在731部队的档案中,受害者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他们的痛苦不被记录,只被数据化为“实验结果”。而这部电影,正是要将这些被抹去的人性重新还给历史。它用影像重建证据链,让那些曾被当作“马路大”(意为“原木”,即实验品)的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重新成为“人”。
更令某些势力不安的是,赵林山团队并非凭空创作。他们历时六年跨国取证,走访中、日、美、俄多地档案馆,采访幸存者后代与历史学者,甚至深入千叶县石井四郎墓地实地勘察。石井四郎,731部队创始人,战后因向美军提供生物战数据而逃脱审判——这一段被掩盖的交易,也在影片中被隐喻呈现。
当真相不再只是文字和图片,而是变成可感可知的视听冲击,它的传播力与震慑力便远超学术研究。这正是某些人恐惧的原因:一旦大众开始“看见”,谎言就再也无法安睡。
导演赵林山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拍这部电影,光有才华不够,还得有命。”他随即说出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我可能是下一个张纯如。”
这不是危言耸听。张纯如,那位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华裔女作家,在揭露日本战争暴行后遭遇长期网络攻击、死亡威胁,最终于36岁自杀离世。她的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警钟。
赵林山提到,在他之前,已有三位导演试图拍摄731题材电影,均在筹备过程中遭遇“意外”:车祸、疾病、项目突然终止……而当他第一次拜访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时,对方冷漠许久才问:“你真的要拍吗?”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警告?
更令人寒心的是,他在日本采访时,石井四郎的亲属竟反问:“挨打的人都快忘了,打人的人为什么还要记得?”
这句话暴露了一种极其危险的历史观:加害者的遗忘,是对受害者的二次屠杀。而赵林山坚持拍下去,就是在对抗这种系统性遗忘。
为了真实呈现新生儿被用于实验的场景,赵林山让刚出生12天的女儿参与演出。妻子李善玉回忆:“现场一千人等着开工,如果他不亲自上,这场戏就拍不了。”这不是炒作,而是一种近乎悲壮的选择——一个父亲用自己的骨肉去演绎民族的伤痛。
主演姜武、李乃文、孙茜等人零片酬出演,整个剧组在零下二十度的哈尔滨实景搭建毒气室、焚尸炉,只为还原那份触目惊心的真实。他们知道,这不是娱乐,而是一次集体赎罪式的仪式。
正如赵林山所说:“这不是电影,这是一次对谎言的揭露。”
有人质疑: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何必再揭伤疤?但问题恰恰在于:伤疤从未愈合,只是被强行结痂。
日本政府至今未正式道歉,教科书仍淡化侵略史,政客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而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声音常常被边缘化。此时,《731》不仅是一部国产影片,更是一次主动的历史叙事权争夺。
它告诉我们: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防止重演。和平从不来自遗忘,而来自清醒的认知。当别国用动漫美化军国主义时,我们却要用最残酷的画面唤醒良知——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担当。
赵林山或许不会成为张纯如,但我们必须让他不必成为她。
支持《731》,不只是买一张电影票,而是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那些在影院里攥紧拳头、默默流泪的观众,正是这个民族尚未麻木的证明。
历史不会自动传承,它需要有人扛着荆棘前行。赵林山和他的团队,正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愿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愿这样的导演不再孤独。因为当黑暗试图吞噬记忆时,总得有人点燃灯火。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