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八线北边有个小山包,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名叫石岘洞北山。美军可不那么叫,他们见山的形状像块猪排,如若攻下,也确实能吃到猪排,便戏称为“猪排山”。
1931年,于树昌出生于山东莱阳县。
他17岁入伍参军后,就相继参加了几大战役,跨过鸭绿江那年,他刚满19岁。
于树昌烈士
于树昌是23军73师通信连的一名步话机战士,他的任务便是通过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战场的实时动态,并引导火力。
三八线北边有个小山包,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名叫石岘洞北山。美军可不那么叫,他们见山的形状像块猪排,如若攻下,也确实能吃到猪排,便戏称为“猪排山”。
可别小瞧这个小山包,他可是两军必争之地。原因就在于此山的地势独特,易攻难守,又处在三八线边儿上,谁占了都会多一些优势。
1953年5月,石岘洞北山还是我军的阵地,美军第7师派出两个营势必要攻下它。
战斗打响,双方的火力都猛,“隆隆”声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一时间形成了拉锯战。眼见敌人冲上来了,我军又给他打下去,如此一轮又一轮,于树昌的身边开始有战士不断倒下。
这时,美军又补足了兵力,一个劲儿地往上冲,他们的装备精良,火力猛开。
眼看着敌人又冲到了半山腰,我军战士个个精神抖擞,将平日里训练的战术依次用上,配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将他们给打了下去。如此重复了许多次,战士们坚定地说:“再来,还给他打下去!人在,阵地就在!”
在这过程中,于树昌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战友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于树昌将步话机紧紧抱在怀里,一刻都没有放下过,每时每刻都在给指挥所报信。敌人攻到哪个位置?我们的战士身处哪个位置?后方的火力该如何支援,往哪打,打多少?于树昌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在大地的颤抖中说得还很稳。
有了准确地报信,指挥所便游刃有余地指挥着火力支援,敌人攻上来时,总能准确地打到他们的人堆里去。然而,敌军这次是铁了心要攻下石岘洞北山,不断地增加兵力和火力,攻势也越发猛烈。
我们的战士虽死守阵地,但随着伤亡越大,抵抗力也越来越小。渐渐地,于树昌的战友们都陆续牺牲了,最终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于树昌没有怕,他想起了战友们的话,“人在,阵地在”,望着蜂拥而上的美军,他沉着地接通步话机,继续引导火力攻打敌人。
可是敌人太多了,从四面包抄而上,顾此失彼之下,很快就将他隐蔽的地堡包围了。
这一刻,于树昌未曾有半点犹豫,对着步话机喊出了最后的火力引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那声音浑厚有力,没有半点害怕,反而透着一股决绝。喊完之后,于树昌拉下了引线,向着敌人冲了过去,并用尽力气大声喊出了生命里最后四个字:“祖国万岁!”。
敌人被这一幕惊得愣了一下,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雨点似的火力已经落在石岘洞北山上。
美军士兵这才慌了神,但面对密集的火力,他们却跑而不得。随着滚滚硝烟弥漫整个山包,他们和于树昌一起归于沉寂。
麦克.奥卡拉汉是当时进攻石岘洞北山极少幸存下来的美军士兵,在那次战争中,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也是于树昌英雄事迹的见证者。
战争结束后,奥卡拉汉陷入了长期的困惑中。他对当时美军的失败感到不服,常常看着自己残缺的腿,回忆起一瞬间失去生命的战友,他无法理解于树昌的行为,甚至认为他“不遵守战争规则”。
直到20世纪80年代,奥卡拉汉偶然间看了一部中国电影,他才明白于树昌是在用生命为代价坚守阵地,此后世代敬仰。
这部中国电影就是《英雄儿女》,影片中的男主王成孤身坚守阵地,面对密密麻麻包围他的敌人,最终选择了与敌同归于尽。
这样的场景在奥卡拉汉的脑海里时常出现,他的困惑也由此解开,不由得感慨道:“是我们选错了对手,像于树昌那样的中国军人才是真正的铁血战士。”从此,他对中国军人充满了敬意。
后来,奥卡拉汉成为了内华达州的州长,他将这段经历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肯定了那场战争中,我军的英勇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他认为这样的战斗意志是美军难以理解的。
除此之外,奥卡拉汉还常常将那场战争,将于树昌最后的样子讲给儿子听,并模仿着喊出“向我开炮”四个字。
2004年,奥卡拉汉去世了,却在他儿子吉朋斯的心中种下了一个疑问。他很想知道,父亲时常挂在嘴上的于树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喊出“向我开炮”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
2008年,吉朋斯来到了中国,他找到了23军《战地报》记者,向他求证自己心中的疑问。
面对外国朋友的心结,《战地报》记者十分重视。他带着吉朋斯找到了于树昌当年的战友,向老战士们打听起关于于树昌的故事。
在与老人们的聊天中,于树昌的形象慢慢呈现了出来,以及他在坚守石岘洞北山阵地到最后时,呼叫火力的急切和用尽力气喊出“祖国万岁”后的壮烈牺牲,这些细节,让于树昌在吉朋斯的脑海里瞬间就具象化了。
吉朋斯终于懂了父亲称赞中国军人的执着,明白了那场战争里,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奥卡拉汉的故事反映出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勇气和牺牲的认知差异。
而我们的英雄于树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更让我们明白了生死为国,不怕牺牲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心言诉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