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哈尔滨的影院里,警报声与片尾曲余韵交织;湖南常德的影厅中,50多位观众挤在首场放映厅,有人攥紧纸巾,有人红了眼眶。这一天,电影《731》全球上映,541万“想看”人数的期待、2亿预售票房的热度,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特殊节点,化作了一场跨越时空
9月18日,哈尔滨的影院里,警报声与片尾曲余韵交织;湖南常德的影厅中,50多位观众挤在首场放映厅,有人攥紧纸巾,有人红了眼眶。这一天,电影《731》全球上映,541万“想看”人数的期待、2亿预售票房的热度,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特殊节点,化作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共振”——当导演赵林山在首映式上掩面落泪,当常德观众为“母婴实验”的片段哽咽,我们终于看清:有些历史,必须用最鲜活的方式,刻进人类的共同记忆里。
电影《731》的热度,本质上是一场“被遗忘的历史”与“渴望真相的群体”的双向奔赴。9月16日,哈尔滨突降疾风骤雨,731罪证陈列馆门前却依然排着长队。刚当上母亲的参观者刘丽,在“母婴实验”的证言墙前抽噎:“刚当上母亲的我,看到一对母子被做毒气实验,心里太难受了。等《731》上映,我也想去观影。”而此刻,导演赵林山正站在陈列馆的第四展厅,指着热气球装置和陶瓷菌罐,声音发颤:“如果没有731罪证陈列馆的史实沉淀,就没有这部被期待的电影。”这座收藏着3000多个“实验体”名字的陈列馆,用砖石与证词为电影铸魂,而电影则用光影为历史“安家”——当731部队原队员的口述影像、美国解密的8000页报告、423小时的罪证资料,在125分钟的镜头里连成一片,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王永章”“隋广文”“朱云彤”,终于以有血有肉的模样,重新叩响观众的记忆之门。
更令人震撼的,是电影与现实的“同频共振”。9月17日,电影《731》在哈尔滨全球首映。这场始于哈尔滨的银幕亮起,不是普通商业片的开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接力”——当镜头对准731部队实验室的铁门,当“马路大”的嘶吼穿透80年岁月,历史用最鲜活的方式刻进人类记忆。正如赵林山在首映式上哭着说的:“当‘731’那三个字在大银幕上亮起的时候,我想对大家说,这个首映礼必须在哈尔滨举行,这对那些逝去的人是一种告慰。”9月18日,常德——这座1941年曾被日军投下鼠疫杆菌的城市,影院首日排片638场,占比66.1%。当银幕上的“常德细菌战”片段与现实中的排片数据重叠,当受害地的观众在影院里抹泪,我们终于明白:历史的重量,不在教科书的分量里,而在每个普通人“想知道”“要记住”的渴望里。
但记忆的传承,从来不是“上映即终点”。9月18日当天,全国影院的“警钟长鸣”特殊场次里,有白发苍苍的幸存者家属,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特意赶来的外国留学生。当警报声在影院响起,当片尾“吾辈自强”的字幕浮现,我们更该思考:如何让“731”不再是“九一八”“南京大屠杀”之外的“附加记忆”?如何让“铭记”从“这一天”延伸到“每一日”?就像刘丽抱着孩子说“以后要带他来陈列馆”,就像常德的孩子们在观影后写下“历史不应该被忘却”——真正的铭记,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主动成为“记忆的传递者”:去陈列馆做志愿者,给孩子讲“马路大”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分享观影感受……
银幕会暗,但记忆不会。当《731》的最后一个镜头落下,我们不是在为一部电影鼓掌,而是在为人类文明的“记忆系统”升级。因为导演赵林山说得对:历史的警钟,不仅在9·18这天敲响,要时刻在我们心中敲响。而当全球观众的目光共同聚焦在这部影片上时,我们其实是在做一件更伟大的事——给历史装一台“永动机”,让人类的良知,永远醒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