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票房仅20万,资方老板针对《731》:昧良心推荐一律拉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4:43 2

摘要:首先恭喜《731》,上映首日拿到3.45亿票房,打破三项纪录,票房占比96.8%,几乎占据所有大银幕和所有黄金场次;上映第二天继续以93.8%的票房占比断层领先。

首先恭喜《731》,上映首日拿到3.45亿票房,打破三项纪录,票房占比96.8%,几乎占据所有大银幕和所有黄金场次;上映第二天继续以93.8%的票房占比断层领先。

电影成功的背后,是“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八个大字,是民心所向。

但人们往往只沉浸于聚光灯下的胜利,却看不见聚光灯外的悲凉。中国电影正在堕入至暗时刻。

在此之前,“一家独大”的情况不是没有,比如中国影史冠军的《哪吒2》,票房占比最高也达到80%多,但单片票房占比96.8%,是第一次。

这样严重失衡的市场配比,“埋葬”了同期上映的差不多100部电影。

复盘下9月18日当天的票房情况,《731》抱走了71.5%的排片,留了不到三成的影厅,给其他在映的100多部电影。

长长的名单里,每一部的单日票房都很难看。热门影片《捕风追影》分到8.4%的排片,单日票房较前一天减半,只有347万,票房占比0.9%。

跟在后面的《南京照相馆》《窗外是蓝星》单日票房105万,占比均为0.2%。

再往下,就没有单日票房过100万的电影了。

口碑佳作《浪浪山小妖怪》单日票房94万,《红丝绸》和《奇遇》票房都只有60多万。这些电影都上了有些时日,票房有所斩获,还不算可怜。

最惨的当属《轻于鸿毛》,上映才短短6天,票房只有1350万,本来期待靠口碑可以走出长线,结果这两天直接被埋进地下十八层——排片占比低于0.1%,单日票房20万。

结果是什么呢?

《轻于鸿毛》将面临巨亏。目前电影分账票房只有445万,根本无法覆盖制作成本,要知道这部可不算小成本,《山花烂漫时》《好东西》之后,宋佳的片酬肯定水涨船高,445万,够不够她一个人的片酬呢?佟丽娅和其他演员的片酬怎么算?

可能有人会说,电影不好别怪其他影片抢市场,就算没有《731》票房也是不行。

这种观点对也不对。

诚然,电影市场低迷已久,《731》上映前,单日票房只有2000多万,《731》上映,等于给市场添了一把火,至少带动电影消费,让终端影院缓了一口气,今年已经关门歇业不少影院了。

但电影排片就好比超市的货架,上架了就有销售的机会,上不了架根本就不可能有销售。除了排片占比严重失衡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黄金场次。

9月18和9月19两天是工作日,黄金场次要比周末和节假日更重要,把场次排在上午十点和下午三四点的工作时间,谁会看?

《731》的黄金场次占比82%,《捕风追影》6.7%,《南京照相馆》2.3%,三部电影分走了超过90%。

《轻于鸿毛》的黄金场次占比0.7%,只有716场。全国有1万家影院,超过8万块银幕,只给这么一丁点儿。

如果我是投资方,会被气到吐血吧!这真的很不公平。

难怪《轻于鸿毛》出品方麦特的老板陈砺志,在9月18日发朋友圈,写的是:

朋友圈任何昧着良心夸或者推荐去看某电影的(电影关联方除外)影视从业者,一律拉黑删除。我们自己都不尊重电影,电影就永远不可能被尊重。

他写的“某电影”是哪部大家都懂。在这里不评价电影好坏,确实能看出陈砺志的愤懑和不甘。

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给优秀的电影足够生存空间,有肥沃的土壤给各类大中小片足够的滋养,能让制作方有合理的票房回报,这样行业内的电影公司才有信心和动力去推陈出新,拍更多好看、各类题材的电影。但是呢,这两天的市场,单日票房过十万的只有16部,票房不到10万的有17部,剩下的,是单日票房不过万,甚至是零的电影。

这些年有责任感的电影人一直在呼吁分线发行,目的是给那些卖相不好但有艺术价值的电影生存空间、提供足够长的放映周期,力求给片方多一点回报。

现在倒好,不但没有分线发行,反倒死得更快、死的更难看。

这算不算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如此严重失衡的排片占比是第一次出现吧?

但必须要强调一点,电影市场沦落到如此畸形、病态的境地,不能归咎于电影《731》。

电影规规矩矩上映,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和之前某年春节档发行方给院线施压要排片还不同,这次《731》的发行并非实力很强、话语权很大的发行公司,能感觉到电影确实没什么宣发费用,除了炒微博热搜、官微帮着宣传叫好外,电影户外硬广、全国路演都没有,宣发力度远不及同档期其他影片。

排片这么高,是电影卖相好、观众喜欢看、影院就使劲排。《731》哪怕上映首日排片占比71.5%,上座率还达到惊人的24.7%。

电影本身没错,错的是市场结构、是审美偏差、是无节制的情绪引导。

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回归并尽量停留在电影本身。电影不应该过于受政治、经济、情绪影响,自然更不应该被引导。好看的、艺术价值高的电影有高票房,才会促进行业良性运转。

这个行业应该自上而下的有各自层面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制片方努力打造优秀的剧本、拍好看的电影、演员用功把角色演好。

院线和影院应该有责任感去平衡市场,给每一部上映的电影都有被观众看见的机会。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看上去像饮鸩止渴、末日狂欢,进一步消耗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和信任度,文化娱乐的天平上,让他们离电影更远、离短视频和短剧更近。

更让我觉得悲凉的一点,是今年从春节档的《哪吒2》到正在热映的《731》,看到的更多是情绪主导电影消费,观众的选择完全脱离电影本身。

上面官媒一次又一次的宣传带节奏、下面高举**大旗,甚至出现了普遍的声音是“这部电影,不该被‘好不好看’这种问题所定义”,那我想请问,电影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接着再回看今年的电影市场,在品质向情绪偏离的节奏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者,迷失在创作方向里,试错成本越来越高、亏本的电影越来越多、盈利的电影越来越少。

知名导演、制片人黄建新在公开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能够盈利的国产电影只有8部,两个半月前只有4部。

没猜错的话,这八部电影应该是《哪吒2》《唐探1900》《熊出没》《水饺皇后》和两个半月以来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和《罗小黑战记2》。

其他几百部电影均以亏本告终。

写到这里,再回头看陈砺志的那句话:

我们自己都不尊重电影,电影就永远不可能被尊重。

我们究竟会迎接怎样的电影未来呢?

来源:光影新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