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9点18分开场,125分钟时长。走出影院的时候,外面的太阳正烈,可我浑身却像裹着一层冰——不是天凉,是心里的沉重压得人发寒,直到现在,指尖都还带着一丝发抖的麻意。
《731》我刚刚看完了。
上午9点18分开场,125分钟时长。走出影院的时候,外面的太阳正烈,可我浑身却像裹着一层冰——不是天凉,是心里的沉重压得人发寒,直到现在,指尖都还带着一丝发抖的麻意。
全片最戳人的时刻,甚至不在正片里那些让人窒息的画面里,而是片尾滚动的“人墙”:3513名真实遇难者的名字一个个闪过,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只有漆黑的背景里白色的字迹,像一根根针,扎在每个观众心上。
就像李乃文在映后说的:“他们不是数字,是有名字的人,这些名字,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这不是一部能让你酣畅淋漓的电影,甚至连“好看”都算不上——它更像一场必须亲历的精神洗礼,沉重、压抑,甚至会让你忍不住捂眼,可每一次闭眼,脑子里又会自动回放那些画面,躲都躲不掉。
我想,恰恰是这种“不好受”的观影感受,才让这部电影的上映变得格外重要。
电影结局里,没有一个人从“特设监狱”逃出来,而真实的历史里,731部队的暴行现场,又有多少无辜者能活着走出那座四方楼?
所以不管最后口碑如何,我都得郑重推荐大家去看。
但必须提醒:《731》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也不会给你“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爽感,它更像一面镜子,逼着我们蹲下来,好好看看那段不该被尘封的黑暗。
1:观感如何?就俩字:沉重!
你要问我看完最直接的感受是啥,我翻来覆去想,就俩字:沉重。
像一块浸了水的铅,砸在心里,沉得让人喘不过气,可越沉,眼里的泪就越烫。
当镜头扫过日军的刺刀扎进稻草堆,暗红色的血顺着稻草缝渗出来的时候,我鼻子一酸,眼泪没忍住;
当一排排穿着囚服的人被推进实验室,门关上的瞬间,我又没忍住;后来看到影片用4K镜头拍的冻伤实验——皮肤从红肿到发黑,再到轻轻一碰就脱落,伤口里的肌理、血液的流动都看得清清楚楚,那种真实的痛感,让我攥紧了拳头,眼泪又下来了。
最让我崩不住的,是孙茜演的林素贤。她被日军迷晕后拖走,镜头跟着她的视角晃过冰冷的走廊,最后停在手术台上。无影灯亮起来的那一刻,她眼里的绝望像潮水一样漫出来,没有嘶吼,只有无声的颤抖。
当解剖刀划开皮肤的瞬间,影院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我的眼泪直接断了线。
这大概就是《731》最厉害的地方:它不回避历史,不美化苦难,就这么直白地把731部队的暴行摊在你面前。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过度渲染,可那些真实的细节,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在这里我要郑重说一句:它做到了最该做的事——把历史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不打折扣。
2:关于剧情:没有英雄光环,只有小人物的绝望与反抗
因为怕过度剧透,我结合官方信息,跟大家简单聊聊剧情脉络。
从结构上看,《731》更像一部“密室逃生”式的惊险片,但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赤裸裸的残酷。
故事背景定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地点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这里就是当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大本营”。
他们打着“防疫给水”的幌子,在里面搞细菌战研究,更把当地平民、战俘当成“活体实验材料”,干着反人类的勾当。
姜武演的王永章,就是被卷进来的普通人。他本来是个街边小贩,每天推着车卖些零嘴,日子过得紧巴但安稳。
被抓之前,他还拿着一张报纸跟人念叨“抗日英雄王子阳”,眼里满是崇拜——那时候的他,大概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要面对“当英雄”的选择。
被抓进“特设监狱”后,日军给了他一个“甜枣”:让他当类似“牢头”的小管理员,负责给各牢房送食物。
也正是这个身份,让他看到了更多真相:有人被拉去做毒气实验,出来的时候浑身溃烂;有人被关在高温房里做“干燥实验”,最后变成一具缩水的“干尸”;还有人被标上编号,像货物一样被推着走——在日军嘴里,他们不是人,是“圆木”。
看着身边的狱友一个个被折磨死,最后连尸体都要被焚烧销毁,王永章心里的那点“侥幸”慢慢没了。
他开始偷偷收集情报,发现日军在某个节日当天管理会松懈,于是决定带着狱友越狱。
可哪有那么容易?当他们拼了命冲出监狱大门,才发现外面早就布好了陷阱——日军根本没打算让他们逃,只是想把他们当成“细菌炸弹实验品”。
最后被押到郊外的空地上,看着炸弹扔下来的那一刻,这些原本只想活下去的小人物,终于爆发了最后的反抗:有人捡起石头砸向日军,有人抱着日军同归于尽,没有章法,没有胜算,只有一种“就算死,也不能像牲口一样死”的倔强。
实事求是地说,这部电影的节奏不算完美,比起暑期档那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爆款,它少了点“叙事技巧”,甚至有些段落因为太直白,会让你觉得“不忍看”。
但它的张力,恰恰来自这份“不修饰”——没有反转,没有奇迹,只有历史本来的样子。越往后看,后劲越大,到最后我好几次想把眼睛闭上,可又逼着自己睁开:这些画面,该记下来,不能忘。
还有个细节特别戳人:电影里所有被实验的人,都只用编号称呼。比如王永章是“73号”,林素贤是“128号”。
导演没刻意解释,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当年731部队的真实做法——他们把人当成“材料”,编号就是“型号”,连最基本的人格都被剥夺了。这种写实,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冲击力。
3:关于演员:不是“演角色”,是“活成了历史里的人”
全片最让我惊艳的,是演员们的表演——没有炫技,没有夸张,就是把自己放进角色里,承载那些历史的痛苦。
戏份最多的姜武和王志文,简直是“把小人物演活了”。
先说姜武的王永章。这个角色最打动人的,是他的“不完美”。一开始他是胆小的,被日军训话时会下意识低头;看到狱友被折磨时,他会躲在角落发抖;
甚至当日军让他当“管理员”时,他还有过一丝“或许能活下去”的侥幸。姜武把这种“小人物的懦弱”演得特别真实,不是“怂”,是普通人面对绝境的本能反应。
但他的转变更让人揪心:从最初的迷茫,到看到同伴死去后的恐惧,再到后来的麻木,最后爆发反抗时的愤怒——全靠眼睛传递。
他蜷缩在牢房的角落,双手抱着头无声痛哭,肩膀一抽一抽的,没有台词,可你能感受到他心里的崩溃:他想活,可看着别人死,自己又活得像个“帮凶”,这种煎熬,比死还难受。
再说王志文的杜存山。这个角色是全片最复杂的人,被关了太久,知道“健康换自由”是骗局,却没像其他人一样崩溃。
王志文演他的时候,全程都很“冷”:说话声音不大,眼神平静,甚至面对日军的盘问,都能保持镇定。
可这种“冷”下面,藏着的是绝望的决绝——他偷偷把实验数据记在衣角,把日军的布防画在墙上,最后把这些情报塞给王永章时,只说了一句“别白费”。
没有慷慨激昂,没有悲壮台词,可那种“用命换真相”的狠劲,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让人难受。
其他演员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每个角色都像一根刺,扎在心里。
李乃文演的顾博轩,最后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一个少年,自己挡在日军枪口前,那句“你们走,我断后”说得轻描淡写,可眼里的坚定,看得人鼻子发酸;
孙茜演的林素贤,被拖去解剖时,没有哭喊,只是死死盯着天花板,那种“认命却不甘”的眼神,比嘶吼更让人心疼;
还有林子烨演的少年,被狱友们叠成人塔往上爬,眼看就要摸到围墙,却被日军的刺刀挑下来,眼里的纯真和惊恐,像一把刀扎进心里。
这些演员,都不是在“演”,而是在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那些历史受害者的痛苦。你没法用“演技好不好”来评价他们——因为他们呈现的,是历史本身的重量。
4:票房:20亿不是终点,记住才是
最后聊聊大家关心的票房。
影片首日预售就破了1亿,成了今年春节档后首部预售破亿的非喜剧片;上映3小时,票房直接冲过1.72亿,猫淘这些平台预测总票房能破13亿。
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预测太保守了——按现在的口碑发酵速度,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大概率能轻松突破20亿。
有人问:“一部这么沉重的电影,为什么要在意票房?”
其实答案很简单:票房不是数字,是“见证者”的数量。
越多人走进影院,就有越多人亲眼看到那段历史;越多人记住那些画面,就有越多人不会忘记“731”这三个数字代表的痛苦。
电影里呈现的尺度已经很大了,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真实的历史,比电影展现的还要残酷10倍。”
当年731部队的罪行被严密封锁,战后又被极力掩盖,很多受害者的名字至今都没被找到,很多实验的细节,到现在还是未解的谜。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能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它把被掩盖的黑暗,重新拉到阳光下。
八十年前,那些被困在四方楼里的人,渴求的不过是“能活下去”;八十年后,我们坐在明亮的影院里,能安安稳稳地看一场电影,这本身就是他们当年没能实现的奢望。
可这份安稳,不该是“遗忘的理由”——那些名字,那些罪行,那些痛苦,该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导演赵林山在映后说:“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座桥,让现在的人,能摸到过去的温度。”我想,他做到了。
125分钟的影像,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开始让更多人记住3513个名字,开始让更多人知道“731”不是课本上的一句话,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灾难。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又想起片尾的“人墙”。那些名字闪得很慢,慢到足够让每个人看清。
我想,这大概就是《731》最大的意义:它不是一部电影,是3513个灵魂的回响,是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珍贵的历史证据。
来源:沐娱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