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首部实拍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9月5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线以来,引发热烈反响。9月16日,《窗外是蓝星》主创见面会深圳站在深圳华夏星光影城 (南山书城店) 举办,影片导演朱翌冉现场为观众解锁这部 “太空之作” 的创作密码。
作为中国首部实拍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9月5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线以来,引发热烈反响。9月16日,《窗外是蓝星》主创见面会深圳站在深圳华夏星光影城 (南山书城店) 举办,影片导演朱翌冉现场为观众解锁这部 “太空之作” 的创作密码。
航天人与电影的奇妙化学反应
《窗外是蓝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是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与影视创作团队的一次跨界合作。影片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摄影师在中国空间站拍摄,故事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向观众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观影现场,当超高清画面中缓缓呈现蔚蓝地球、浩瀚星空与航天员从容工作的身影时,独特的太空视角与震撼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不禁发出惊叹。
朱翌冉在映后见面会上坦言:“在太空拍摄一部电影,与在地球上拍摄有很大区别。” 为了呈现更优质的画质,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团队坚持使用8K太空超高清摄影机,为此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
更特别的是,由于导演无法前往太空,航天员出发前仅通过3个多小时的集中训练,学习摄影机使用方法与拍摄目标;拍摄期间,双方只能依靠邮件及一次有限的视频连线沟通,更多时候依赖航天员的创造力与彼此的默契。朱翌冉表示,航天员不仅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素质,在这部影片中还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他们往往是在失重状态下一边完成任务、一边拍摄,甚至吃饭时都在调整镜头,“这部作品不仅包含电影工作者的创意,更多地展现了航天人的创意。这种化学反应形成了这部电影的独特气质和调性。” 朱翌冉感慨道。
中国式的太空美学
影片以全新模式在空间站舱内拍摄,既收录了前所未见的太空景象,也捕捉到诸多太空生活细节:航天员在轨贴春联、吃饺子的 “太空年味”,王亚平携带家人亲手绣的玩偶,以及她写下的充满诗意的信件等,让观众看到 “中国人在太空的生活味道”—— 即便身处遥远太空,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依然未变。影片通过王亚平的视角展开叙事,在宏大的航天主题中融入细腻情感,让作品兼具视觉震撼、宇宙哲思与人文温度。
当天的见面会还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观众,来自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的中学生王裕宁,由他担任总设计师的气象探空火箭“飞燕一号”,成功突破了10千米海拔高度,创造了中学生航天领域的全新纪录。他表示,影片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看到了真实的太空生活,也激励他未来从事航天相关领域的工作,“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够从太空遥望地球,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朱翌冉表示,中国空间站自带科普属性,只要跟着航天员的视角进入那个环境,自然就进入一个充满航天知识的大课堂,但影片更深层次的关怀是,关注人类如何在太空中生活,使生活更美好。“未来随着我们登月或者登陆火星、成为一个星际民族时,我们应该如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过好中国人的日子。”他寄语深圳青少年:“希望大家从电影中汲取梦想的力量,无论是探索太空还是立足地球,都要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对生活的期待,用知识让未来更美好。”
晶报记者 余梓宏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