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三姝”争辉,辛芷蕾一战封神!其他两位同样亮眼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7:59 3

摘要:markdown威尼斯电影节的星光,在2025年9月6日晚,为华语女性电影人闪耀。当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摘得影后桂冠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娱乐圈都为之震动。

编辑:F

markdown威尼斯电影节的星光,在2025年9月6日晚,为华语女性电影人闪耀。当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摘得影后桂冠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娱乐圈都为之震动。

但这仅仅是开始,一个关于女性“心力”的史诗画卷,正在缓缓展开。赵涛、舒淇、辛芷蕾,这三位70、80后的华语女性电影人,她们在电影节上交相辉映,各自绽放着独特的光芒,也引发了无数观众的热议。

赵涛的力量,是一种安静却不容置疑的体制内权力。她不像演员那样在银幕上激烈爆发,而是以一种“凝视者”和“仲裁者”的身份,在游戏规则的内部,进行着价值的判断与文化的转译。

她的这份权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二十年演员生涯所积累的丰厚文化资本。

长期作为导演贾樟柯的御用主角,她所扮演的角色,几乎串联起了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每一个节点,那些沉默地承载着时代阵痛的普通人,让她自己也成了一块记录社会变迁的“活化石”。

这种深植于土地的质感,让她在评判那些描绘现实的作品时,拥有天然的权威性。她的美不带任何侵略性,如同磐石,稳固地扎根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证明。

这种力量在评委发布会上的一个小小插曲中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现。当一位菲律宾女导演的话筒出现问题,发言时间即将被主持人跳过时,是赵涛,用流利的英文平静而坚定地为她争取到了应有的时间。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是她将个人声望转化为体制内实际影响力的精准操作。那一刻,她所做的,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评审,而是进入了更广阔的公共议题倡导。

她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作为评委席上为数不多的东方面孔,她流利的英文和对东西方语境的深刻理解,使她成为了一个高效的“文化连接器”。

她能将中文作品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感与社会肌理,精准地转译和说服国际同行。

这种“磐石”般的沉稳与可靠,让她在激烈的艺术辩论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也确保了来自东方的叙事能够被准确地理解和评估。她不求“战胜”谁,而求“承载”与“托举”。

如果说赵涛是在规则内运作权力,那么舒淇则是在创造全新的规则。

她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变,是一次从诠释他人故事到彻底掌握叙事主权的权力跃迁。她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将个人历史“向内炼金”的创作,实践了电影行业里最核心的那种权力。

她的导演处女作《女孩》,聚焦于80年代台湾女性的成长故事,这个想法早在2011年就已萌生。

在之后的十余年里,剧本的创作断断续续,这漫长的打磨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个人生命体验与创伤的“再叙述”。直到2023年,在米兰的一家酒店里,她才最终完成了剧本。

这个过程,是将曾经被动承受的一切,转化为主动创造的艺术品,是从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的“客体”,彻底转变为定义故事的“主体”。

在创作中,舒淇展现了作为一名成熟导演的绝对掌控权。她深受艺术导师侯孝贤的影响,大胆启用了非职业演员,并鼓励大量的即兴台词,以捕捉最真实生动的瞬间。

她甚至邀请到了坂本龙一来为影片担纲配乐,这一切都清晰地宣告着她的作者身份。她不再是等待被选择的演员,而是那个制定美学风格、决定故事走向的人。

影片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是她对侯孝贤经典作品《千禧曼波》中那段天桥镜头的复刻。这不仅是对恩师的致敬,更像是一场通过影像进行的、公开的自我和解。

那座天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仿佛在宣告,她已经完全掌握了对自己过往故事的最终解释权。

曾经的伤痕被她炼成了艺术的黄金,那些被动的承受,最终升华为主动的疗愈与绽放。如今的她,早已进入了“做什么都对”的自由境界,接戏更多是凭兴趣,因为她最大的作品,就是她自己。

与前两位的内敛和沉淀不同,辛芷蕾的力量是外放的、锐利的,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刃”。她几乎是以一种“肉身撞门”的姿态,通过极致的身体实践和毫不掩饰的欲望表达,硬生生从既有的刻板印象中,夺取了定义“何为强大女演员”的话语权。

“我想红”,这句曾被视为禁忌的直白宣言,从她口中说出,却成了一种挑战行业潜规则、重设话语体系的口号。

它将“欲望”这个词从暗处拖到了明处,剥离了其贬义的色彩,将其重塑为一种最高效的能量聚焦方式和前进的驱动力。这种坦诚,本身就具有颠覆性的力量。

她的眼神和气场总是带着一股“不好惹”的锐利,仿佛在说:规则是用来被打破的。

而她的话语权,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建立在无可辩驳的付出之上。为了演好《日掛中天》里那个下岗女工,她为角色增重了整整10公斤。

开拍前半年,她就一头扎进东北的老工业区体验生活,跟着那些下岗的阿姨们一起买菜、做饭、唠家常,刻苦地学习当地方言。

这种近乎残酷的自我投入,赋予了她的话语以身体力行的真实性。当她站在镜头前,她不再是“扮演”,而是“成为”。她那令人心碎又充满力量的表演,因此获得了穿透文化和语言壁垒的巨大能量。

最终,威尼斯电影节的沃尔庇杯-最佳女演员奖,是对她这种充满开拓、征服意味的“新女性力量范式”的最高规格认证。

她成为了继巩俐和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演员,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人。这彻底突破了她非科班出身、多年不红、角色类型单一等所有曾经的困境。

在获奖感言中,她特别感谢了那些下岗阿姨,说她们教会了自己生活的力量。这一刻,她将个人荣誉巧妙地归于一个更广泛的女性群体,进一步巩固了她所代表的这种话语的公共价值。

这场“三个女人同时迈出的一步”,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奖项本身。它为所有后来者,标识出了一个更多元、更丰富的权力地图,也雄辩地证明了,真正的改变,往往并非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而是来自不同坐标点之上,持续不断的共振。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