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近日,电影《小鹿斑比:清算》悄然登陆国内大银幕。它顶着经典童话的名字,讲述的却是一场嗜血狂鹿对人类展开疯狂猎杀的惊悚故事。海报上“未成年人谨慎观影”“经典童话黑化”的标语格外醒目,试图以反差吸引观众。
1905电影网专稿 近日,电影《小鹿斑比:清算》悄然登陆国内大银幕。它顶着经典童话的名字,讲述的却是一场嗜血狂鹿对人类展开疯狂猎杀的惊悚故事。海报上“未成年人谨慎观影”“经典童话黑化”的标语格外醒目,试图以反差吸引观众。
然而上映四天,该片仅收获160万元票房。不少观众打出低分,直言其“粗制滥造” “明明是部惊悚片,却被拍出了搞笑片的效果”。
更令人意外的是,编剧列表中竟还列有《小鹿斑比》原作者费利克斯·萨尔腾的名字。
黑化改编的背后,到底是谁在毁我们的童年?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金宇轩,为您解析。
毁童年,也毁类型?
金宇轩认为,该片的惊悚元素不仅水准欠佳,更可能给孩子带来审美上的负面影响。
他指出,相比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小鹿斑比”在八零九零后心中的印记本就有限。而这部新作,无论从叙事、惊悚场面还是影像风格来看,都显得粗糙简陋。
“这片子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粗制滥造的惊悚片,很多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平,都远高于它。”金宇轩说。
影片试图将温暖形象“黑深残”化,但成品既不黑暗,也缺乏深度,更多像是借助经典IP“博眼球”、“赚快钱”。片中强行加入的情感线和突兀结局,让观众难以共情。
金宇轩进一步分析,该片或许意图复刻去年暑期档黑马《异形:夺命舰》的成功路径,但二者本质上高下立判。“《异形》IP自诞生起就被注入了哲学、人文与科幻层面的深度思考,制作精良、投入雄厚,是骨子里的‘优等生’;而《小鹿斑比:清算》更像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难以相提并论。”
低成本惊悚片:投机还是创作?
这部成本只有八十万美元的电影,在全球也仅收获了不到三百多万元的票房。那么,究竟是谁在制作这样粗制滥造的惊悚类型?
金宇轩介绍,2023年,迪士尼一批经典IP版权到期,不少公司趁机对其进行“黑化改编”。《小鹿斑比:清算》的制作公司“锯齿边缘”,便专攻所谓“扭曲童年宇宙”,将经典动画改编为低成本真人惊悚片。
这类作品往往以极低成本博取高回报,一旦成功便持续推出续作,不成功则更换IP、继续尝试。本质是一种投机行为。
这类影片的票房与口碑往往高度一致、难以突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固定的创作模式,是否真的合理?
事实上,低成本惊悚片自电影诞生以来,始终拥有一批稳定的受众,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市场类型。早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等默片时代,便已有此类作品涌现。
好莱坞有一家名为“疯人院”的公司,专门从事低成本山寨电影的制作。例如,在《变形金刚》上映前,他们迅速推出名为《变形机体》的电影;《环太平洋》热映时,他们又推出《环大西洋》。“这本质上是一种侥幸心理,是竭泽而渔、捞一票就走的做法。”金宇轩说。
另一方面,这类制作者往往也有一套自我辩护的话语体系,声称能为观众提供“吐槽的乐趣”,甚至在理论层面将自己包装为“后现代的消解与解构”。
金宇轩对此并不认同:“确实有不少著名导演,如彼得·杰克逊、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盖·里奇等,他们的创作出发点也是‘图一乐’,但回到《小鹿斑比:清算》,它连这一点都难以实现,所能引发的只有‘烂片出圈’的效应。”
他最后强调:“归根结底,电影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说话。”
改编的底线:尊重内核,契合审美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都一直存在大量改编与二创的案例。此次《小鹿斑比:清算》的市场遇冷,也令人联想到东西方观众在观影习惯与文化接受上的差异。
金宇轩直言,该片失利的最核心原因并非改编本身,而是影片质量过低。“不是不允许改编,关键在于不能彻底剥离原作的精神内核。”
他以“西游”系列为例:从《大话西游》到如今的《黑神话:悟空》,其中不乏大胆重构,但孙悟空叛逆不羁、追求自由的形象内核始终未变。即便如《西游·降魔篇》中黄渤所饰演的恶魔型孙悟空,也是对其原有反叛精神的强化与延伸,而非彻底颠覆。
除此之外,从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到追光动画的“新文化”系列,都是本土化再创作的典型代表。
真正有价值的改编,并非将经典形象简单粗暴地标签化为恐怖符号,而是应当赋予角色更丰富的人性层次与故事深度。
成功的改编作品,既要尊重文化源流与大众心理,也需在视觉与叙事层面与当代审美达成共鸣。唯有如此,改编才不再是消费情怀的短期操作,而成为真正有意义、有生命力的再创作。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