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新社主管电影部工作的吴江副社长根据廖承志同志关于侨务外宣工作的指示精神,提出拍摄电影故事片的设想,导演凌子提议将曹禺先生的话剧《原野》搬上银幕,得到了吴江的支持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新社主管电影部工作的吴江副社长根据廖承志同志关于侨务外宣工作的指示精神,提出拍摄电影故事片的设想,导演凌子提议将曹禺先生的话剧《原野》搬上银幕,得到了吴江的支持 。
1980年的初夏,摄制组来到黑龙江五常县山河屯拍摄外景。这里有大量成片的桦树林适合拍摄,但生活条件艰苦,夏季有叮人厉害的“小咬”,工作人员被叮得全身红肿;冬季寒冷,11月起大雪纷飞,从驻地到外景地需在厚雪中开辟道路,还要清扫外景地积雪 。
为了达到拍摄要求,演员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如扮演白傻子的演员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中,仍要裸露两只胳膊拍摄,冻得满身鸡皮疙瘩,有时不得不喝白酒御寒 。
因东北冬季过于寒冷,摄制组南下到湖南长沙,在潇湘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下,在摄影棚里完成了剩余镜头的拍摄工作 。
导演凌子认为刘晓庆最合适女主角花金子,刘晓庆也觉得这个角色非她莫属。男主角仇虎第一人选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学生,但开拍十多天后,导演觉得其缺乏“土”味和“野性”的粗豪之气,于是换成了上影厂的杨在葆。当时杨在葆被分配在《南昌起义》中扮演贺龙的叔叔一角,他不太喜欢这个角色,接到刘晓庆邀请后,便欣然答应出演仇虎。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剧组多次拜访原作者曹禺先生,曹禺对作品搬上银幕十分关注,就影片的艺术创作不时与导演和演员交换看法,影片送审完成后,他还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
1981年正片完成后,廖承志指示该片要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人马克·穆勒也同意让《原野》参赛,但就在演职人员办完签证时,突然接到电影局通知禁止前往威尼斯,最终只有凌子一人赴威尼斯,该片作为展映片未参赛 。
《原野》完成后开始进入审查和公演事宜,但得到的答复是“此片只能外销,禁止内销”。从1981年开始,《原野》以“内部放映”的形式传播,1987年12月15日,中国新闻社再次提交送审报告单要求公映,1988年,该片终于得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虽因历史原因未参与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但凭借对曹禺原著的深刻改编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后续在国内权威电影奖项中收获多项荣誉,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