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导演,东拼西凑,凑金句,拼口号,但金句不金,口号不响。
《轻于鸿毛》是脱口秀电影,MV内容。
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导演,东拼西凑,凑金句,拼口号,但金句不金,口号不响。
故事是轻喜剧段子合集,前半段欢喜冤家,后半段末路狂花,割裂严重。
单看几个片段能逗人一乐,可一旦成为整体就露怯了,主题不明,情节松散,华而不实,样样通样样松。
剧作结构是照着别人抄。
《好东西》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前夫与男友,但女性互助。
《轻于鸿毛》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前妻与现任,也女性互助,也学人家玩语言幽默,性别笑话。
剪辑、叙事、文本、人设、文艺都与《好东西》极为相似,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也算是一种致敬,产自同一家公司,拾拾捡捡也说得过去。
可《轻于鸿毛》太刻意了,刻意在进行贝克德尔测试。
有没有两位有名字的女性角色?有,双女主。
这两位女性角色之间有无有意义的对话?有,一路聊到底。
对话内容是不是围绕男性展开?是,整个故事都是以去世的老公为主。
你看,拿着公式塞元素都没有通过测试。
一开场就是女人丧夫,男人物理消失,男人活着没胆,死了没心。
还用上了毕生所学的女性名词,girl help girl,别讲爱,男人不是好东西,尊重女性,婚姻恐慌,父权,原生家庭。
乍一看,煞有介事,细一品,徒有其表,符号化+形式主义,虚假的女性主义。
片名《轻于鸿毛》,寓意他轻于鸿毛,她重于泰山,可他根本没有轻于鸿毛。
不明不白的跳海,两个女人从头到尾围着他转,困在他的情感枷锁里走不出来,像是去世老公的一场臆想,反而让人觉得他才是重于泰山,她们轻于鸿毛。
宋佳、佟丽娅一强一弱,互补的红蓝cp,又因为同一个老公奔丧意外相遇。
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女性互助,互相救赎和解,跳出女性困境,做独立女性,结果呢?拍成了两个单身女性打打闹闹,关爱老人,哭哭笑笑,困难迎刃而解。
片中,李鱼与老公离婚,依然活得很洒脱,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圈子,哪怕得知前夫去世,情感上也没有过多停留。
沈飞鸿倒是跟丈夫关系比较深,可她的问题不是离不开他,而是活得没有自我,总是在依赖别人,不能为自己而活。
她俩真正的困境不是同一个老公去世,李鱼是丧子之痛,沈飞鸿是职场创伤,这才是挖掘女性桎梏的重点,却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宋佳说出来,哭一场就好了,佟丽娅让女老板道个歉就行了,这就好比别人因亲人过世在朋友圈怀念,你想都没想就给点了个赞。
没有换位思考,只有自以为是,该长篇大论的成了旁枝末节,主次不分。
最关键的是,这与争遗产的主线没半点联系,变为推进剧情的工具,导致所探讨的困境全都浮于表面,空洞无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导演看起来通篇在说,这个女人很好,但你问他好在哪里?拽了一大堆空词,夸夸其谈,没一句在点子上。
李鱼和沈飞鸿的主要冲突是房子归属权。
导演是怎么化解的?两人出去一趟,见人见事,就被治愈,遇事不决,公路先行。
公路片是存在主义,但事件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得明确啊,让叙述清晰、结构完整。
然而片中只提供情绪价值,没实在东西,所有问题都悬而未决,解决方法又太想当然,好像女性一起看场烟花,一切矛盾就烟消云散。
李鱼力争的房子可以还给沈飞鸿,沈飞鸿继承的遗产可以送给李鱼,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双女主的情感转变不具说服力,对女性友谊的理解太过莫名其妙。
男导演还是拍不好女性题材。
没办法设身处地的从女性角度出发,只能拍他看到的单视角,做不到男女互相解剖的双视角,让角色沦为附属品,女导演拍女性题材也有这个问题。
男人不了解女人,女人不了解男人,双方也都不愿意去深入了解,索性大家一起开摆,各自用公式解题,最好是男女搭配,像《走走停停》,男导演女编剧,不同层面看一个人就能避免刻板印象,但当下的对立局面又怎么可能平等。
来源:闲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