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子播完了之后要有后劲,反复看逻辑都要合理” 王伟忠:大陆、台湾、香港大部分还是导演中心制,但是年轻一代学好莱坞制作过程,好莱坞是制片人决定一切。
“片子播完了之后要有后劲,反复看逻辑都要合理” 王伟忠:大陆、台湾、香港大部分还是导演中心制,但是年轻一代学好莱坞制作过程,好莱坞是制片人决定一切。
郑晓龙:总体来讲,中国原来学的苏联,导演中心制,改革开放后又引进了美国的制片人制度,但是这两者在实践中是交替的,制片人不懂创作是不成的,导演不懂一点市场、不懂成本控制也是不成的,现在国内很多都是导演自己或者找信任的人来做制片人,这样两边都能兼顾。
王伟忠:在《藏海传》里,你们两位各自负责什么?
郑晓龙:我更多做的是总把关,剧本走向、人物性格、演员的定型这些总体方向把好。现场的镜头节奏和具体实施由曹导来主抓,他负责把大框架落到拍摄上。
王伟忠:你对带出来的年轻导演们,似乎并不苛责?
郑晓龙:我不是去挑毛病,而是说看后的感觉。原著有吸引力,但有些逻辑线需要捋顺,得先把这些隐患处理好。好剧应当能让人回头细看,越看越觉得经得起推敲,像《甄嬛传》那样把人物和情节铺开,很难挑出明显的漏洞。
曹译文:吸引我们的是题材的新意。像钦天监在传统古装里常被忽略,我们把它提到前台,补充了职能和知识层面的细节,这对故事支撑帮助很大。
王伟忠:剧中“第三人”是谁?这个设定是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吗?
曹译文:原先设想的是皇帝,后来改成赵秉文。这一改动耗费了不少时间,因为牵扯到整条线索的重构,几乎影响到每一处线索的布局。
王伟忠:悬疑剧现在观众越来越挑剔,细节和逻辑要经得住比对。
郑晓龙:是的,观众的参照面更广,好的剧既要有新鲜感,也要自洽。导演在筹备时就得把美术、服装、道具、音乐这些细节想明白,现场才好迅速判断和取舍。
王伟忠:你怎么看创作与选角的权力归属?
郑晓龙:我倾向于把选角的主动权交回导演,导演对人物的理解最深,不能完全被制片或平台替代。
曹译文:影像从小就触动我,我学过电影制作,钟情类型片,拍悬疑有长期的吸引力。古装并不天然比现代戏难,关键在准备是否充分。
王伟忠:你常说“形象大于思维”,这是什么意思?
郑晓龙:我们的出发点是先打造画面与氛围,把人物形态先呈现出来,留给观众空间去填补思考和感受。这样的作品更容易传播,也更能触动人心。
王伟忠:最后想问,两岸演员和创作人员来往,你的态度是?
郑晓龙:我希望大家多来走动,彼此熟悉以后合作会更顺畅。不仅仅是演员,创作团队之间的交流往来也很重要,欢迎大家常来互动。
来源:小鱼混剪1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