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剧情脱缰 精气神儿也脱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8:07 2

摘要:正在热映的《脱缰者也》讲述了世纪之交的这样一段故事:背井离乡的马飞(郭麒麟饰)重返天津,在种种不如意的遭遇下“拐走”外甥李嘉文(胡朗荃饰),舅甥就此踏上一段“离经叛道”之旅,事态也逐渐脱缰失控……

正在热映的《脱缰者也》讲述了世纪之交的这样一段故事:背井离乡的马飞(郭麒麟饰)重返天津,在种种不如意的遭遇下“拐走”外甥李嘉文(胡朗荃饰),舅甥就此踏上一段“离经叛道”之旅,事态也逐渐脱缰失控……

这部由曹保平执导的电影以“脱缰”为题,直抒主题、开门见山,精准切中黑色喜剧的肯綮:一切逐渐失控,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触发意外。片中角色仿佛脱缰之马,在疲于奔命间屡次试图将失控的局面拉回正轨,却终难如愿。正是在这种反复失败的荒诞过程中,主创实现了其反讽与批判的意图。

喜剧效果来自人物与方言

《脱缰者也》的喜剧效果主要依托于鲜明的人物设定与地道的天津方言。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构建了一系列典型形象:“怂人”如马飞,作为混混,外强中干,内心善良,讲求义气,却陷入困境;“闲人”如大姐夫,一心指望靠赌鸽子改变命运,结果落得“鸽”飞蛋打一场空;“鄙人”如二姐夫,表面斯文,实则自私虚伪,在婚姻中犯错却企图独占房子和孩子;“笨人”如一群总是搞砸事情的滑稽混混;“恶人”如放高利贷的杨保全;“狠人”如野兽般的六子。这些角色在剧情中不断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笑料。

此外,别开生面的天津方言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独特韵味。遗憾的是,天津作为“哏都”本身充满乐天、幽默的市井气息,电影却未能充分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与人文气质真正融入叙事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哏味儿”更多的只是作为虚化的背景存在,导致本应具有浓郁津味风格的《脱缰者也》,在本质上仍依赖于常规喜剧的套路,未能真正烹调出属于天津的那一口“独特香气”。

在“长90年代”框架下理解爱

近来,学界兴起的“长90年代”概念,试图从文艺作品与文化产品出发,梳理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思潮与情感结构在当代的接续、转型与演变。在这一脉络下,近年来主流罪案与悬疑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持续推陈出新——无论是双雪涛以“东北叙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还是爱奇艺的“迷雾剧场”、腾讯视频的“X剧场”,均体现出该趋势的延续与深化。彼时,中国正迈向市场经济深度转型阶段,处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同时也即将迎来千禧年。社会情感结构呈现出阵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面貌。《漫长的季节》《狂飙》等现象级的影视作品,皆依托这一时代背景展开叙事,通过罪案与悬疑的类型嫁接,在破解陈年旧案、追寻真相的过程中,试图疗愈如《漫长的季节》中“王响”那般陷入“不响”的人,完成对一段集体记忆的打捞与重构。

《脱缰者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叙事内核同样契合这一框架。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对当下年轻观众而言或许会有些费解,但若将其置于“长90年代”的框架中思考,便显得脉络清晰。例如,矇矇为了小混混马飞,毅然放弃空乘这份优质体面的工作,甚至被他牵连,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却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在这段关系中,除了马飞的真心,她几乎一无所获,承受的尽是困顿与伤害。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不作不爱”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情感态度——正如《过把瘾》中“过把瘾就死”的爱情观一般,炽烈而不管不顾。正是在这一情感结构的脉络中,《脱缰者也》中马飞与矇矇的关系,可被理解为一种典型的“过把瘾”式爱情。

《脱缰者也》还提取了“长90年代”的时代元素,但遗憾的是,影片未能深入挖掘其内在张力,而是嫁接了类似《完美的世界》《菊次郎的夏天》中“非父子却似父子”的人物关系模式——马飞与外甥李嘉文之间的舅甥情谊,被塑造为一对互相治愈、彼此成全的“类父子”搭档。

儿童视角与黑色喜剧的抵牾

影片还借助李嘉文的儿童视角,将舅舅的一系列行为解读为“梁山好汉”式的英雄叙事,试图通过这种心理代偿机制,在黑色喜剧的讽刺基调之上叠加一层纯真滤镜。然而,儿童视角与黑色喜剧本质上是两种叙事逻辑迥异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强行融合并未达成理想中的和谐兼容,反而在叙事层面显现出割裂与生硬。

此外,马飞和六子皆将走上犯罪之路归因于父亲的影响,这种补充前史的处理方式看似丰富了人物动机,实则削弱了黑色喜剧应有的反讽力度。对比《冰血暴》与《老无所依》等影片,真正的“脱缰”叙事应源于人物自身的抉择与处境的反噬,也应当如《水浒传》中武松、林冲那样,在“不得不如是”的命运困境中逐步滑向失控。《脱缰者也》正是在这一层面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才使得影片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文/张成

编辑/李涛

来源:青瞳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