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映前必读:日军为何在哈尔滨建细菌实验室?背后 三大毒计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7:23 2

摘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电影——《731》,终于定档在9月18日公映。于是,日军侵华犯下的极大罪行和血腥历史,又一次暴露在阳光之下。在剧中,侵华日军的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室,选址在哈尔滨平房区,绝不是偶然,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电影——《731》,终于定档在9月18日公映。于是,日军侵华犯下的极大罪行和血腥历史,又一次暴露在阳光之下。在剧中,侵华日军的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室,选址在哈尔滨平房区,绝不是偶然,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毒计和险恶用心,本文笔者将为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真相。

1935年深冬,在距离哈尔滨市区仅 16 公里的平房区,还是一片荒凉的农田,人烟稀少,冬天寒冷的风沙卷着枯草和雪粒,吹打在竖起的铁丝网的架子上,时不时发出刺耳的嘎嘎金属颤动声。

在零下30度的寒冬中,在日本刺刀的逼迫下,中国劳工被迫浇筑水泥围墙。他们不知道,自己也被侵华日军威逼,修建一所屠杀同胞,二战史上最恐怖的 “细菌武器工厂”和地狱实验室。两年后,也就是1938年的春天,基地主体工程完工,日本陆军正式将其命名为 “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对外编号 “731”—— 这便是 “731 部队” 名称的由来。

当时,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室选址在哈尔滨的平房区绝非偶然的决定,乃是浸透着侵略者精心算计的阴谋,每一项选址条件都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最为阴毒的战略布局、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

要知道731部队为何选择在哈尔滨平房建立基地,就得了解其第一个背荫河实验场的黑暗往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由于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动侵略战争耗费了国力,对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新式武器需求也是迫切。日本军部经过一番研究,认为细菌武器被是一种可以以小博大、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能够帮助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优势。

于是,日本决定在驻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中,建立专门从事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731部队,并且主要负责人——队长就是具有资深医学细菌学知识和丰富人脉关系的京都帝国大学细菌学博士—石井四郎。

石井四郎

于是,被委任的石井四郎,在1932年就带着首批研究人员和设备抵达哈尔滨,在哈尔滨市郊的宣化街建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对外宣称 “负责东北各地的防疫与水源净化工作”。

从这个招牌上看,表面是驻扎在日本关东军的防疫和给水的部门,也就是负责东北地区军民的疾病防疫,以及水源净化工作,帮东北军民防疫疾病和提供优质的水源。

但是。这一切都是日军的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防疫疾病和给水的招牌,实质却是开展细菌杀伤性武器的研发。

但研究工作不久,石井四郎发现据点在宣化街由于靠近市区,楼房密集,难以扩大规模开展人体实验。

于是,1933 年石井四郎就选择在哈尔滨市区以南 56 公里的五常市背荫河镇的建筑楼,以此声称“中马城”的据点为名义,建立了实验机构,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背荫河支部”,也就是防疫和给水的幌子。

当时,731部队在背荫河镇的实验基地,占地面积大约四平方公里,四周都是架设三米高的高压电网墙,配备宪兵守卫,四周也是四角炮楼。内部配有细菌培养室、活体监狱、解剖室等完善设施。

在日军管理下,火车经过这地方的时候,旅客必须放下窗帘,严禁向外张望,已保持实验室的隐蔽。实验室的地理位置上处在哈尔滨与吉林之间的交通要道,以及四周茂密的森林和沼泽环绕的农村地带,能封锁消息,秘密的、顺利的开展反人类细菌实验。再加上靠近拉滨铁路(拉法至哈尔滨),有利于运输试验设备和“活人”等实验材料。关东军部队在附近的驻扎,也有了安保措施。

可是,没多久在1934年,背荫河基地发生囚犯暴动(史称"中马城事件"),部分被关押者成功逃脱并且揭露了日军暴行。于是,日军意识到这里的不再安全,因为实验秘密的泄露造成受国际舆论的谴责,再加上农村的森林和丘陵地带,有利于游击队员隐蔽偷袭实验室,影响细菌实验的研发。

面对细菌战计划的受挫,石井四郎没有沮丧,反而把这一次“失败”作为细菌实验基地升级的契机。1935年,石井四郎亲自率领关东军的测绘队,在哈尔滨周边勘察一番,最终选择距离市区16 公里的平房区为新地址。

现在,看看石井四郎在选731部队新址上更为阴险的算计:

当我们看1935年731部队在哈尔滨的平房区地图,就会发现这里每一项地理特征,都蕴藏日军的侵略野心。如平房距离哈尔滨市区仅仅16公里,这个距离既能保持与城市必要联系,也能保证实验室的足够隐蔽性。可以充分借用哈尔滨市区的设备和人才资源弄实验。同时,又远离人口的密集区,一旦又细菌泄露的现象发生,可以立即封锁该区域,保住实验室的机密。

同时,松花江支流在这里流过,既提供实验用水,又形成天然隔离带。如人体活体实验的惨叫声,连风都吹不出这片死地。731实验区的布置,乃是在平房区划定120平方公里军事禁区,用高压电网和岗哨围出3.6平方公里的专用实验室。

日军在731实验区构建四道防卫线:空中禁飞区由高射炮与战斗机封锁,陆地防线包括2米高高压电网、5公里长土墙与地下暗堡。基地内有监狱、实验室、焚尸炉通过地下通道相连。内部划分甲、乙两区,设置三道防卫线,确保无死角监控。未经许可的飞机一旦飞越上空,会立即遭到基地的高射炮射击,这种与前线战场相媲美的防御配置,乃是暴露了日军将平房基地作为战略永久防御的野心。

通过这些层层布置,形成一套“杀人流水线”——活人被从监狱押送至实验室,经过一番实验后直接送入焚尸炉,骨灰就地掩埋,全程无外界目击

对待731实验区这与外界隔绝的“国中之国”。如石井四郎在日记中得意写道:

“这里连乌鸦都飞不进来,最适合‘特殊研究’。”

进可攻

如此封闭的地方,乃是退可守。但另一方面,也是进可攻。1930年带,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日军一直把苏联视为争夺远东地区,以及在华利益最主要的假想敌人之一。

哈尔滨距离中苏边境仅仅500余公里,对日本军方具有特殊战略价值。731实验室又位于拉滨铁路线(拉法-哈尔滨)枢纽,北可以到苏联远东边境,南可以抵达华北平原。日在这里布置731细菌研究实验室,乃是一箭双雕的战略布局。如针对中国战场,可以研发适合在中国各地条件下使用的细菌武器,可沿铁路网向中国内地投送细菌武器。

1940年浙江宁波细菌战时,731部队的细菌弹正是通过铁路从哈尔滨运至沿海港口,再由轰炸机撒播鼠疫细菌源体。

而且,哈尔滨与苏联气候相似,可以研究在西伯利亚严寒环境中存货的特殊菌种。一些档案显示,731部队在这里设置了“耐寒细菌实验班”,开展冬季人体冻伤实验研究,就是为将来与苏联开展做准备。档案显示,731部队曾用盟军战俘模拟苏军,测试鼠疫弹在极寒环境中的杀伤力。

可以看到,如此战略布局正所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勃勃野心。更狡猾的是,日军给这个实验室魔窟居然披上防疫和给水的合法外衣,还在外围设立了一些真正的净水设施作为装饰和掩护,这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是外界很难察觉在这里进行是灭绝人性的人体实验,即使从实验室基地有零星消息传出,也容易被日军封锁。

平房区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这里毗邻哈尔滨至大连的铁路干线,距离最近的周家火车站仅3公里。日军在此基础上,还专门修建了全长4公里的专用铁路支线,北直通731部队的仓库内部,中间设置三处临时站台,形成了完整的运输网络。

在这一条铁路上不仅专门运送实验器材和燃料,更是运输实验室的活体实验材料—如无数中国平民、抗联战士的“特殊移送”的死亡通道。同时,在哈尔滨日军修建了专用机场,让东京与平房之间的人员和物资能快速周转。如队长石井四郎本人,每日能经常在哈尔滨吉林街的白俄豪宅与基地之间往返,既享受都市生活,又不耽误指挥实验,生活工作两不误。

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军通过这个铁路网络,每月可运送数百名“实验材料”,确保了人体实验活体材料的“持续供应”,也能将研发的细菌武器快速投送到各个战场。

石井四郎在731部队的选址逻辑中,最冷血的算计就是能充分掠夺人力资源。731实验基地建立之后,哈尔滨平房区和周边的劳动力,都成为731部队实验材料的最佳“狩猎场”。如当时日军强征千余名当地百姓昼夜赶工,稍有懈怠就遭鞭打,许多人由此累死在工地上,尸体被直接填埋在地基之下。

可以看到,这一座“地狱实验室”从诞生之初,就是充分浸泡着中国人的鲜血。

更令人发指,就是平房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为日军抓捕人体实验对象提供了便利。731部队将人体活体实验对象,称为“马路大”(日语“丸太”,意为“圆木”),乃是日军对中国人生命的极端蔑视,就是把具有生命的人当下贱的木头对待。

根据幸存者回忆,他们本人也不知道这是人体实验室,只是平方周边村庄经常有人“突然失踪”,或者被日军以“反满抗日”的罪名逮捕,然后不经审判就送入基地。

然后,在实验区四方楼地下通道连接的监狱里,这些被抓来的人被编号管理,按实验需求分类储存,在日军指挥下遭受细菌注射、冰冻、毒气等残酷实验。日军如此惨无人道,就是因为平房区远离国际视线,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国家机器,也能帮助日军掩盖这些反人类的罪行。

通过平房区附近完善的交通网络,日本也建立了完整的“人体供应链”。如由关东军宪兵队、特务机关和伪满警察共同建立逮捕网络,主要目标就是抗日武装人员(占约40%)、普通平民(占约30%)、苏联、朝鲜战俘(占约20%)、妇女儿童(占约10%,用于特殊实验)。

通过专用铁路支线、全程武装押运的封闭式卡车运输、“特殊移送”代号构成的运输网络体系,每月向731部队输送量约400-600人,高峰期达800人。

东北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也容易被731部队转化为细菌武器的“生产原料”。731部队在实验室里建立当时亚洲最大的跳蚤养殖场,每月可培育约1000万只跳蚤、专门培育携带鼠疫的“印鼠客蚤”、以及开发特殊品种提高鼠疫传播效率的老鼠养殖工厂。甚至建立了从菌种培养、载体繁殖到实战测试的“细菌生产流水线”的完整链条。

同时,731部队还探讨如何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研发细菌武器,经常举办学术交流会,分析如何高效利用生化武器资源。对细菌研发达到了“工业化”的规模,残忍程度远超过同时期的纳粹德国。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简单的地理选址,实质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阴险的算计,每一个地理特征都是被日军利用为反人类罪行的工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731部队的罪行被淡化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关东军溃败之时,731部队遵循日本本部的命令,毒死剩余囚犯,炸毁基地,销毁证据。更令人发指的是,美国看中了731部队研究数据,对美国生物武器计划具有“参考样本”的价值,与日本达成秘密交易,让石井四郎等核心成员免于审判,这一交易直接推动了冷战时期美苏的生物战军备竞赛,而731部队的罪行却被刻意淡化。

直到1990年代,日本政府仍拒绝承认731部队的存在。中国学者2015年在哈尔滨平房区,发现731部队《留守名簿》,记录了实验组的3497名成员的姓名与职务,证明的确是存在。

今天,在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遗址纪念馆,也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纪念馆一切展示品,都在对民众无声地控诉着日军侵华的罪恶历史。

历史的警钟永远长鸣。我们在回顾731 部队选址背后的侵略逻辑,必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岁月的珍贵,坚决反对战争和暴力,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