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半的影院门口,一位大爷攥着皱巴巴的票根,说“就想看看陈佩斯还能不能把咱们逗笑”。
凌晨一点半的影院门口,一位大爷攥着皱巴巴的票根,说“就想看看陈佩斯还能不能把咱们逗笑”。
结果大爷没笑,眼圈红了。
第二天,他把老伴也拉来了。
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戏台》票房破4亿。
听起来像童话,可童话背后,有人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先说钱。
官方喊“得6亿才能回本”,影评人陈大愚直接甩数据:实际制作2亿。
差出来的4亿,像凭空长出来的气球,飘在观众头顶。
没人抵押房子,演员也没饿着肚子干活,大道文化压根没掏钱,风险全让投资方背。
宣传里那句“老艺术家倾尽所有”,听着像戏词,不是账本。
排片更惨。
第一天,影院给的全是边角料时段,深夜十一点、凌晨一点,像打发叫花子。
中老年观众不管,他们按点起床,按点买票,像去早市抢新鲜菜。
票房曲线就这么一点点翘起来,像被手心的温度焐热的铁片。
这事怪吗?
不怪。2025年了,大家早被大场面轰炸得麻木。
激光、机甲、宇宙炸来炸去,不如一句地道的方言台词戳心。
《戏台》布景旧,服装旧,连灯光都像上世纪的,可它讲的事离观众近——谁没在小巷子里听过戏?
谁在饭桌上没跟爹妈吵过又和好?
情感成了硬通货,比特效贵。
但问题来了。
情怀太好用,就有人把它磨成刀。
卖惨、哭穷、老艺术家不容易,三板斧抡圆了,票房是涨了,信任也被砍得豁口累累。
观众不是傻子,这次买账,下次呢?
当“真诚”成了标签,离假货就不远了。
电影圈常爱说“平衡”。
艺术与商业,情感与理性,像走钢丝。
可钢丝底下没网,摔下去就是“诈骗”。
观众要的是实话:花了钱,换一场真心实意的哭笑,不是被当韭菜。
陈佩斯这张老脸值几个亿?
值,但得省着用。
把观众当家人,别当提款机。
《戏台》最后一场戏,戏班子散了,老演员对着空台子鞠躬。
影院灯亮起,没人走。
那一刻,电影和观众互相认了亲。
但愿下次,没人提前在后台数钱,数到忘了鞠躬。
来源:古镇中品味旧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