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片子当年一上映就被捧上神坛,豆瓣9.3,票房横扫,朋友圈刷屏“烧脑神片”。
先说一句大实话:如果《盗梦空间》没拿奥斯卡提名,它今天还会被吹成“诺兰封神之作”吗?
答案八成是——不会。
这片子当年一上映就被捧上神坛,豆瓣9.3,票房横扫,朋友圈刷屏“烧脑神片”。
可十年过去,再翻出来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陀螺到底停没停?
第二反应是:哦,原来我只记得旋转陀螺和巴黎折叠。
诺兰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他把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梦里套娃”——包装成了数学竞赛。
层层嵌套的时间轴、1:12的慢动作、kick节点,像极了一份高分物理试卷。
观众一看,公式这么多,肯定高级,于是集体自我催眠:我没完全看懂=电影牛。
可剥开外壳,故事内核其实老套得很:中年男人回家赎罪,靠队友开挂打怪,最后靠亲情通关。
这种套路放在《寻梦环游记》里大家一眼识破,放在《盗梦空间》里就被称为“哲学思辨”。
更尴尬的是情感线。
小李子对亡妻的愧疚,全靠闪回硬塞,像突然插播的MV。
观众还没来得及共情,镜头就切回爆炸走廊,提醒你该惊叹了。
诺兰擅长制造“奇观时刻”,却不擅长让人心里一疼。
相比之下,《星际穿越》里墨菲烧玉米地那场戏,没有特效,却烧得人眼眶发热。
有人反驳:商业片要啥自行车?
可同样是商业片,《谍影重重3》用一场滑铁卢车站的无剪辑追逐,把“我是谁”的焦虑拍得汗毛倒竖;《盗梦空间》用零重力走廊打戏,却只让人记住“哇,钢丝吊得不错”。
当年被吹爆的“开放式结局”,如今再看更像偷懒。
陀螺停不停,导演把锅甩给观众,美其名曰“参与感”。
可真正高级的开放结局,是《禁闭岛》那种——你二刷才发现,所有线索早摆在那里,只是你当初不肯相信。
当然,《盗梦空间》不是烂片,它只是被过度封神。
诺兰最好的作品始终是《记忆碎片》——低成本、小格局,却把“记忆的不可靠”玩成了人性黑洞。
而《盗梦空间》像一台精密的IMAX钟表,齿轮闪闪发光,却少了点心跳。
说到底,观众当年爱它,未必是电影多完美,而是大家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到“高概念”三个字。
就像第一次吃分子料理,惊叹完泡沫是芒果味之后,回家还是想念那碗热汤面。
所以下次再有人把《盗梦空间》供上神坛,不妨先问一句:如果这片子去掉汉斯·季默的“BRAAAM”音效,你还剩多少震撼?
答案可能跟陀螺一样——悬着。
来源:龙马娱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