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还》上映首日,票房76万,排片0.8%,全国一半县城连场次都没排。
零下40度,雪埋到腰,子弹打光,人还得活下去。
影院里却只有零星几个人,连暖气都盖不住那股冷清。
《生还》上映首日,票房76万,排片0.8%,全国一半县城连场次都没排。
朋友圈刷不到,热搜上不去,像被雪埋了一样。
这片子真不差。
剧组真跑到黑龙江老林子里,雪是真雪,风是真风,演员冻得嘴唇发紫,鼻涕一甩就结冰。
镜头里,抗联战士啃冻土豆,啃掉半颗牙,血混着冰碴往下咽。
导演高群书不要流量脸,全用新人,就为那股“活人味”。
可影院经理一句话:没明星,没话题,排了也空场。
宣发预算只有300万,连短视频投流都不够。
预告片剪得朴实,没爆炸没恋爱,平台算法直接判“低兴趣”。
观众连知道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买票。
首映礼上,高群书自己爆了雷:有人带资进组,塞亲戚演小战士,台词都背不顺。
话一出口,口碑雪上加霜。
网友骂“关系户毁片”,豆瓣开分5.8,第二天跌到5.3。
其实东北抗联的故事,比任何爽文都硬核。1938年,杨靖宇被围,靠吃棉絮树皮撑了五天;赵一曼被日军折磨,指甲拔光没吭一声。
这些细节,课本里没写,年轻人更没听过。
主旋律不是原罪,老套才是。
《南京照相馆》拍小人物哭不出声的痛,票房破8亿;《狙击手》把战争拍成密室逃脱,年轻人照样买单。
观众早就不吃“喊口号+慢镜头”那套了。
排片机制也卡死小片。
全国60%的场次攥在三大院线手里,谁给返点高谁上座。
文艺片想突围,得像《隐入尘烟》那样靠自来水,可那得先让人看见。
高群书不是没辉煌过。
《风声》当年靠剧本杀式叙事封神,如今却陷在“我想拍的”和“观众想看的”夹缝里。
有人劝他拍网剧,他摇头:抗联的故事,就得大银幕。
投资方这次亏4500万,下次还敢吗?
观众不是不爱历史,是讨厌被敷衍。
把英雄拍成人,把牺牲拍出疼,比一百句口号都管用。
雪还在下,影院灯亮了。
散场时,后排大叔红着眼嘟囔:我爸当年就是抗联的,没等到今天。
这句话,比票房数字重多了。
来源:山谷怡然听泉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