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的配方(陈思诚编剧、监制),熟悉的人设(全员皆恶),熟悉的卖点(反转不断),《恶意》显然是又一部按照《误杀3》和《消失的她》模式制作的流水线悬疑类型片。
电影《恶意》聚焦自媒体舆论失控、流量至上的乱象以及互联网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的恶意对身为个体的人和人性的致命打击。
熟悉的配方(陈思诚编剧、监制),熟悉的人设(全员皆恶),熟悉的卖点(反转不断),《恶意》显然是又一部按照《误杀3》和《消失的她》模式制作的流水线悬疑类型片。
只可惜这一次在票房回报上主创团队失算了。
不说对标《消失的她》在2022年暑期档拿到的35.23亿超高票房就是跟《误杀3》的9.33亿票房相比仅拿到2.53亿票房的《恶意》也是不合格的电影工业制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
影片所呈现的真实感是建立在非海外语境的现实世界层面上,那么叶攀所在的自媒体公司在2019年那个医院“双人坠楼案”发生的节点根本就不存在可以随意发布突发社会事件的许可。
我国早在201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公布并施行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第5条提到:“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而第13条也提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通过采编、发布、转载、删除新闻信息,干预新闻信息呈现或搜索结果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
以及第16条提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如果影片想要构建我国真实的互联网生态和自媒体环境,那这些现实存在的法律规定就无法一笔带过,或者选择熟视无睹。
更何况影片结尾的黑底白字“虽迟但到正义”也出现了“有关部门阻止了恶毒造谣内容的传播,警方也将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行为”的描述。
说白了就是想要用真实的网络舆论环境去探讨隐匿在互联网深处的恶意是如何控制舆论、扭曲事实、制造流量、吃“人血馒头”的,进而反思如何才能出互联网恶意淤泥而不染,保持初心、保守底线,问心无愧。
但却为了刻画无良自媒体以及只管流量不换人死活的自媒体人各种超越法律法规准许范围的违法行为。
这本身就让影片想要的真实感荡然无存。
影片中存在大量说教意味浓郁的台词,甚至还有似乎是在打破第四堵墙,对银幕之外的观众发问的段落。
如果只是偶尔用一回,倒也无妨,但通篇都是各种所谓的金句和专业知识,总感觉是在把观众当作学生,在上一节又一节无休止的传媒课。
“新闻人有底线,新闻才有底线。”“一千篇辩白的稿子,也抵不过一句恶语中伤的标签。”“恶的比善的传播得更快,坏的比好的热度更高。”“恶意变成热度,热度带来流量,流量就是钱。”“无需负责任的发泄渠道,造就了网络的群魔乱舞和一地鸡毛。”“我们不能把世界让给我们讨厌的人,更不能成为我们讨厌的人。”
这些话可以说是句句在理,可就是直接说出来给人一种苍白无力感。
像是无法通过影像的表达,叙事的张力,演员的情绪和观众的共情来呈现这些核心内容,非要直接说出来才最后准确和完整。
确实准确,也足够完整,但就是没有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像是在演讲,像是在教课,像是要在观众脑海里填满各种金句以此博取流量的短视。
回到电影本身,所谓的反转不断给我更多的是一种为了讲出那些大道理,为了引导观众反思和共情而硬生生设计出来的。
比如医院天台恰好坏掉的监控隐藏了真相进而制造了医院护士企图谋害患癌女孩的谣言,ICU监控抓拍到的母亲片刻间犹豫是否给女儿戴上呼吸机的视频又引发了对患癌女孩母亲的网暴,以及最后莫名其妙“从天而降”的塔吊上的监控还原所有真相把矛头指向自媒体人叶攀。
叶攀选择用自己教授的理论“重新制造一个风暴眼,就可以转移焦点”,让自己成为风暴眼,用另一个案子自己的愧疚和自责,去挽留舆论对双人坠楼案无辜者的无端侵害。
这样的行为完全不符合一名合格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规范,看似大义凛然,实则引领了不良舆论风气,根本不值得炫耀和称赞。
正如同影片一个接着一个的反转,到头来还是在用说教的手法去硬逼着观众思考和反思。
只能说是一错百错,适得其反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