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日,历史人文纪录片《走近玄奘》在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宫景区正式开机拍摄。该片由陕西秦贞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陕西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铜川市政协原副主席郭平安编剧,惠焕章导演。作为玄奘大师译经生涯的巅峰之地与圆寂之所,玉华宫再次成为聚焦历史的
2025年9月2日,历史人文纪录片《走近玄奘》在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宫景区正式开机拍摄。该片由陕西秦贞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陕西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铜川市政协原副主席郭平安编剧,惠焕章导演。作为玄奘大师译经生涯的巅峰之地与圆寂之所,玉华宫再次成为聚焦历史的“文化坐标”,与这位“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故事深度共鸣。
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发现,重现唐代高僧传奇人生
据悉,纪录片《走近玄奘》将沿着唐代高僧玄奘的人生轨迹,在铜川、西安、洛阳、甘肃、新疆等地取景拍摄,以玄奘拜师学法、西行求经、回归译经、玉华寺圆寂等生平事迹为核心,以郭平安长篇小说《唐玄奘》为线索,参考《大唐西域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历史文献资料,通过实地取景、史料考证与情景再现,结合多地遗址及玉华宫石窟等考古发现,力求在90分钟的时长内,从更为立体多元的角度,反映玄奘皈依佛门后拜师学法,历经千难万险西行求经,不辞劳苦译经等人生经历,还原这位“中华民族脊梁”的求法之旅与精神遗产。
此外,本片还将聚焦玄奘“宁向西行一步死,不向东归半步生”的信念,展现其在沙漠断水、雪山雪崩等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以及谢辞太宗皇帝请其还俗为臣、坚守译经使命的执着,通过玄奘带回的657部佛经、创立的法相宗,以及《大唐西域记》对中亚地理的记载,凸显其作为“中印文化桥梁”的历史地位。
据介绍,纪录片《走近玄奘》计划拍摄制作周期为12个月,除玉华宫外,摄制组将赴西安、洛阳、甘肃、新疆等玄奘取经往返重要地点进行取景拍摄,并对当地景点、文化内涵进行广泛宣传,影片计划于2026年(玄奘圆寂1362周年)上映,并同步推出“重走玄奘路”文化研学活动,并联合玉华宫景区打造沉浸式观影体验馆。
走进“坐标原点”玉华宫,揭秘玄奘最后的生命印记
作为纪录片《走近玄奘》重要取景地和“坐标原点”,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金锁关镇玉华村北玉华山麓的玉华宫,留存着玄奘最后的生命印记。
肇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的玉华宫初名“仁智宫”,不仅是一座皇家行宫,更曾是唐太宗抵御突厥的战略要地。此后,随着时局的变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仁智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更名为“玉华宫”。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驾幸玉华宫,诏令玄奘来此谈经论道。从此,这座曾经的皇家行宫转变为佛门圣地。在这里,晚年的玄奘翻译佛经682卷,占毕生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于此。
如今,景区内留存的石窟群、考古挖掘出土的佛迹记碑、金刚座等,都是这段历史的“活见证”。正如考古专家所说:“玉华宫是玄奘‘由帝王行宫到佛门圣地’人生转折的见证。”此次纪录片选择在此开机,既是对历史的回归,更是对玄奘精神“物质载体”的深度挖掘。
强强联手,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作为本次纪录片《走近玄奘》的主创,曾任铜川市政协副主席的郭平安将与著名纪录片导演惠焕章强强联合,以90分钟的篇幅,还原玄奘从少年学法、西行求经到回归译经的完整人生。
曾任铜川市政协副主席的陕西籍作家郭平安在本片创作中将担任编剧。在文学生涯中,他曾经创作过百万字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88.4万字历史小说《唐玄奘》,40万字散文集《不眠的布机声》,20万字诗词集《心花绽放》;四集广播剧《寻找英雄郭正喜》在央广播出。郭平安深耕历史题材创作多年,其作品以“考据严谨、叙事细腻”著称。纪录片《走近玄奘》就是以其呕心沥血28年创作的历史小说《唐玄奘》与历史资料改编的精华,演绎了玄奘65年的辉煌人生,其写作成就和艰辛的写作过程体现了作者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范。
而本片导演惠焕章,更是陕西籍的优秀作家、编剧、导演,曾出版散文体专著《关中百怪》《关中方言趣解》、小说集《战争历险记》、诗集《珍珠项链》等,编著出版“陕西历史文化系列”“帝王百谜系列”“工会工作系列”等图书50余册。而在影视领域,惠焕章不仅编剧导演了《我们是认真的》《任性的硬币》《男二本色》等电影,还曾创作过《走近易经》《走近中医》《走近诗经》《解秘秦腔》《人体原理》《关中记忆》等多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纪录片。这些影视作品不仅登上院线、央视、网络等平台,其中的纪录片作品还曾在网络平台多次登上热播榜第一的位置,并被多所大学列为课堂教学片。
来源:良友